449、要頒布推恩令?
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係統來了 作者:姓姓姓姓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本按照迴門的習俗,新娘子迴娘家,是要在娘家留宿的。
可是朱楩剛登基為帝,還有一大堆事要處理,自然隻能事出從急。
於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金鑾駕就迴宮了。
還不等朱楩入宮,門前就有人等在了那裏。
朱楨一臉生無可戀的看著朱楩,也不說話。
朱楩嚇了一跳,忙問道:“六哥,你這是怎麽了?難道還有人敢欺負朕的兄弟?誰?是誰如此放肆?你說,隻要不是咱爹,誰都不好使。”
朱楨歎了口氣:“還不是你嘛。”
好家夥,他把自己弄到監國的位置,然後自己帶著美嬌娘跑出去了。
朱楨也知道今日是皇後與兩位貴妃迴門的日子。
可是你真就撒手不管啦?
“我的陛下,你現在是皇上,很多事還沒處理呢。別的暫且不論,早朝的時候就忘記提醒你了。如今你已經登基為帝,是不是該改個年號了?”朱楨提醒道。
曆朝曆代,在新皇登基以後,首先都要考慮年號的問題。
比如朱元璋開國之後,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所以也可以稱唿他為洪武大帝。
再比如朱棣的永樂。
如今朱楩登基為帝,自然也要有自己的年號。
而且在有了年號以後,一般都會以年號為帝號。
所以他之前自封為明太宗,活著的時候就自己給自己上諡號,根本就是胡鬧。
沒有這麽幹的。
包括李世民,你在他活著的時候,當著他的麵喊他是唐太宗試試。
試試就逝世。
太宗那是廟號,是死後上的。
哪有活人喊死後名字的。
“還有老十一跟老十六,已經按照伱的吩咐,全麵接手大明邸報,並且改為大明官報。如今正在加緊印刷第一批,關於你登基為帝的消息,爭取在這個月內傳遍全國,好叫天下人知曉這件事。”
“所以你的年號也要盡快想好,然後一起發出去。”
朱楨跟著朱楩一起進入皇宮。
前麵提到過,皇宮不止是皇帝睡覺的地方,那麽大,睡得過來嗎?
在開朝會的大殿之外,入宮門以後就是六部辦公的地方,連五軍都督府也在其列。
朱楩聽著朱楨的匯報,心裏也在思考這些事,同時不無感慨道:“六哥,果然咱的眼光獨到,你就是監國的這塊料。”
“少來,”朱楨翻著白眼,此時哪還有之前的知己的感想,他哪裏想到會這麽累啊。
如今沒有中書省和宰相製度,按理說大小事務全都由皇帝一手管理和決定。
結果朱楩讓他當監國,可不就大小事務全都丟給他了。
朱楩是沒建立所謂的內閣製度,可是他讓朱楨監國,簡直不懷好意。
金鑾駕上的徐妙錦三女對視了一眼,這才真切的感受到,原來當皇帝真的不是什麽輕鬆的事,竟然如此繁忙。
她們這才了解,朱楩平時說的話不是虛的,如果可以,他真不想當皇帝,而是更想縱馬天涯。
可惜沒辦法,除了他有機會改寫大明被覆滅的曆史,不讓中華大地再次慘遭外族屠戮洗劫,那就隻能讓他帶領大明強盛起來了。
“妹子,阿邱,欣兒,你們先迴後宮吧,等晚上我再迴去陪你們,”朱楩跟老婆們打了個招唿,也有些歉意,今日明明是她們迴門的日子,而且大婚才第二天,他都沒有時間陪她們。
三女卻很體諒朱楩。
“畢竟你現在可是一國之君,而且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你心中的遠大抱負,怎可兒女情長?而且我們會在後宮一直等你,又不會跑掉。”
於是朱楩就被朱楨給拉走了。
等朱楩來到以前朱元璋辦公的偏殿時,就看到朱元璋正在那裏批閱著奏章。
朱楩鼻子一酸。
老頭子真的是勵精圖治日理萬機,哪怕卸下重擔當太上皇了,仍然不肯懈怠。
“爹,”朱楩喊了一聲走了過去。
朱元璋迴過頭,對朱楩笑了一下,然後又皺眉對朱楨斥道:“你批閱的都是什麽東西?”
原來這裏的許多奏章,都是朱楨先批閱了一番送過來的,本來是交給朱楩檢閱一番就派發下去了,此時卻被朱元璋看了一遍。
朱楩好奇的拿過一本看了起來。
隻見上麵沒什麽大事,隻是簡單匯報了一下當地情況,以及說明了當地已經在籌備今年農耕的事宜了。
然後朱楨的批示寫著:“知道了。”
“沒什麽問題啊,”朱楩說著拿起下一道奏章。
這道奏章寫著,要在今年六月奉上當地特產的水果。
而朱楨的批示是:“現在距離六月還早,到時候再說。”
朱楩無語了,這才二月初十,不對,是二月十一,你就考慮好六月的事了?要不要六月再說啊?
“這都是什麽群魔亂舞?”朱楩怒了,今後難道他就要和這麽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打交道?
他才想起,之前他就已經見識過朱元璋批閱奏章了,可不就是這些大事小情混雜在一起的狀況。
為何他要讓朱楨當監國?就是要刷掉一批這種東西啊。
你以為這是在網上談戀愛呢?
我特麽是皇帝,不是賣茶小姑娘,你調戲朕呢?
朱元璋冷哼了一聲,說道:“這是地方官員的一片孝心,同時也在試探朝廷的態度。如若冷待,必寒了人心。而且他們送不送,朕收不收,都不打緊。可若是一次不要,今後就再無舊例,朝廷威嚴何在?他們需要對朝廷一直保持敬畏之心。”
這就是帝王心術?
朱楩無語了,說道:“爹,咱們的想法不同,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事要做,如果這些人實在是無事可做,那就不要做了。今後咱可是打算年年開科舉,盡取天下能人異士的。”
“爹,你不是說過,兒子我要以一代人完成幾代人的事業嗎?那就讓全天下有才之人來一起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偉業好了。”
“這些阿諛奉承,沒事閑的就把屁亂放的奏章,讓他們今後少發,朕更希望看到他們描繪當地風土人情,以及百姓生活條件。有問題讓他們提,有建議讓他們說。別說廢話,別做昏事。否則咱不介意把天下官員全換一批。”
朱元璋眼皮子直跳,這小子平時就夠渾的,如今當了皇帝,就要更加無法無天了嗎?
還年年開科舉?虧你說的出來,就不怕冗官的情況大肆發生嗎?
冗官就是指官員數量遠遠超過朝廷所需,導致出現了很多無事可做,但是卻還領著俸祿的閑散人員過多的情況。
而且想要開掉這些人卻又千難萬難。
尤其是宋朝,最為誇張。
比如唐朝每次開科舉時,每屆都隻是取進士三、四十人。
宋朝則是動輒四、五百人。
據說在某一年,更是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
還有唐太宗時,曾將中央政府官員從兩千多減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宋仁宗時代,中央內外屬官就已超過一萬七千人,要知道北宋所轄疆域僅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啊。
這也是宋朝官場十分腐敗,效率很低的原因,同時也是宋朝給人積弱積貧印象的最大原因。
同時也從側麵反應了一件事,那就是網上說大明王朝是被皇室宗親子弟吃垮的,這是完全沒道理的。
宋朝那麽多官員都吃不垮宋朝,最後宋朝是被外族覆滅的。
至於明朝,首先要考慮明朝中後期受到自然環境小冰河時代影響,導致產量降低的原因。
其次是江南富裕但是卻不增稅,反而還要減稅的因素。
富人哭窮讓窮人買單,這在哪裏都是沒道理的。
所以朱楩竟然說什麽要年年開科舉,已經讓朱元璋扭頭要去找鞋底子了。
可朱楩還不以為意,對朱楨說道:“六哥,你起草一份文書,等到午朝的時候上奏給我。”
朱楨挑挑眉,謹慎的問道:“內容是什麽?”
他可不想背黑鍋,哪怕是個火坑,你也得讓我知道這坑裏有什麽不是。
“推恩令,”朱楩緩緩說出一個詞匯。
朱楨倒吸一口涼氣。
朱元璋也愣住了。
推恩令,乃是漢朝推行的政策。
簡單來說就是,由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政策。
在漢朝製訂的郡縣製的基礎上,要求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隻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漢朝的宗親王室和明朝藩王不同,郡縣製是指藩國的藩王,有治理地方的權力,說白了就是周朝天子分封諸侯天下的製度延續。
在漢文帝時,賈誼鑒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於是提出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到了漢武帝時,主父偃也提出實行推恩令。
於是規定: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也正是因為漢朝的推恩令,導致了漢室宗親過了幾代人以後,譬如那劉備劉玄德,竟然落魄到要去買草鞋度日的程度。
結果朱楩竟然也要推行推恩令?
“你這是唯恐天下不亂啊,”朱元璋怒道。
你之前在早朝大殿上,是怎麽許諾的?
說好了不削藩,結果轉頭就搞推恩令是吧?
朱楩笑了:“爹,你慌什麽,我還沒提改籍製度呢。這些戶籍永固的問題,實在是太坑了。必須得改。尤其是軍戶籍,咱要為所有軍戶籍消籍。”
“你真是反了天了,咱還沒死呢,”朱元璋一拍桌子,指著朱楩:“老六,把他給我按那,今天我非得好好抽你一頓。”
朱楨搖著頭,不進反退,說道:“你們一位是太上皇,一位是新皇。我就是小小一個監國,你們當我不存在就好。”
開玩笑,欺君之罪,他可不想摻和。
“爹,我知道你急,但是你先別急,”朱楩安撫道。
朱元璋冷笑連連:“你最好說人話,不然你就脫褲子吧。”
朱楩聳聳肩,竟真的一把拽掉了頭頂的通天冠,以及脫掉了身上的龍袍。
朱元璋嚇了一跳,這是要撂挑子不幹了?
當然不是。
朱楩撇撇嘴:“累死我了,好看是好看,但是卻華而不實。”
“你少陰陽怪氣,”朱元璋哪還聽不出來他的冷嘲熱諷。
朱楩歎了口氣,隻好說道:“放心,說是推恩令,當然不是真正的推恩令。首先,這隻是拋磚引玉罷了。咱當然不會削藩,更不會動那些王公貴族。但是今後隨著大明朝不斷開疆裂土,那些功臣怎麽封賞?”
“別忘了,馬上就有五十萬大軍班師迴朝了。還有馮勝、傅友德等一眾將領要封賞呢。”
“好家夥,這是給咱們大明打天下,還是給他們自己打天下啊?我封的過來嗎我?”
朱元璋心裏一動,最近忙著朱楩的婚事與登基大典,差點把這件事給忘記了。
是啊,去年的那些功勞要多大有多大,而今,輪到論功行賞時,就要多為難有多為難了。
比如郭英,原本就是武定侯的他,這一次怕不是足以升為國公了。
還有耿炳文為長興侯,也足以封公。
還有平安、盛庸與宋晟等人。
更不用說西域戰場上的一掛大將與幾十萬大軍呢。
去年的連番大戰,可以說打得漂亮。
但是如今總要考慮如何論功行賞吧?
“咱大明王朝,絕不會出現異姓王的存在。除非是死了,可以追贈。但是活著的異姓王?嗬嗬,”朱楩冷笑一聲。
在這一點上,朱楩是絕對遵循老頭子的想法的。
可如此一來,該怎麽讓功臣得到滿意的封賞呢?
“仔細說說你的推恩令吧,”朱元璋歎了口氣,同時也開始好奇起來,朱楩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朱楩這才娓娓道來:“隨著咱們大明繼續開疆裂土,以及隨著大明王朝千秋萬代。可想而知,今後還會繼續封爵,以後會冒出越來越多的貴族階級,甚至是崛起許多世家。”
“然而如今咱們大明的製度,全都是世襲罔替。我的爹啊,你也不想想你封了多少公爵、侯爵、伯爵。現有的這些爵位一直世襲罔替就不說了,今後再繼續封賞下去,都要比咱們家子孫的王爵還多了。”
“必須得改。首先爵位要恢複五爵製度。即:公、侯、伯、子、男。”
五大貴族爵位,乃是從周朝就有的貴族階級製度,可不是西方有的。
“有了五個貴族階級,就可以慢慢封賞了。”
朱楩露出一抹壞笑。
朱元璋冊封的,最低也是伯爵。
可朱楩卻很腹黑,一旦最低等級添加了子爵和男爵,那可操作性就大多了。
你想想,如果當初劉伯溫不是伯爵,而是男爵。
那麽又有多少侯爵隻能是個子爵?
恐怕徐達和湯和都得先當個侯爵,然後再慢慢去熬到公爵。
“除此之外,襲爵還要降級。我說了推恩令隻是拋磚引玉,真正目的,是要杜絕世襲罔替的情況存在。公爵襲爵要降為侯爵。侯爵降為伯爵。伯爵降為子爵。子爵降為男爵。男爵的話。暫時可以為最低爵位,襲爵不降。男爵就可以世襲罔替了。”
恐怕十萬男爵,還不如一個侯爵。
所以朱楩難得大方一次,把男爵作為最後底線,降到男爵就可以不降了。
朱元璋目光複雜的看著朱楩,世人都說他朱重八小氣,可自己的兒子,才是棋高一籌啊。
跟他比,自己都是心胸廣闊了。
你當個人吧。
其實朱楩還是參考了清朝的製度,清朝隻有八家鐵帽子王,其他王爵也都是世襲遞降的。
隻不過清朝的世襲遞降,那也是有極限的,譬如說親王降級幾次之後,在降到某個級別時,就不會再降級了。
可朱楩的降級製度,那可是一擼到底,直到降到底了才不降了,因為再降就沒了。
朱楨心裏暗罵一聲,你就是豬扒皮是吧?
“當然了,咱們自家子孫的王爵不在此列。王爵自當是世襲罔替的,這也是我答應兄弟們的,我朱十八絕不削藩,”朱楩給朱楨使了個眼色,咱們兄弟是一夥的。
朱元璋在一旁看著,心說那我走?合著我不是你們兄弟的爹,我是大冤種是吧?
不過朱楨開始陷入沉思,一邊想一邊緩緩點頭,說道:“陛下所言甚是。不光即將到來的論功行賞恐怕規模將要堪比咱爹當初的開國大典(指大明建國啊,別誤會,我很怕)。將來恐怕還要繼續封賞。”
“但是如果滿朝都是王公貴族,國家和百姓可吃不消啊。”
朱楩點點頭,接著說道:“這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土地也是有限的。長此以往下去,隨著世家林立,地主兼並,遲早百姓手中的地都會被強取豪奪。恐怕到最後連朝廷都無地可用。這國家到底是誰的國家?”
“還有商人,如今商稅太低,農稅反而過重。說什麽士農工商,其實農才是被壓迫最狠的啊。商稅該漲。同時商人地位也得提升。”
“還有工人,儒家把工事比作奇淫巧技,可咱正是靠著幾百門火炮,一路橫掃西域乃至蒙古草原的。”
“連孔子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必須要發展。不光是武器,還有其他各方各麵。譬如說水利。自古以來,水事一直是難題。難道不是工部一直負責治理河道問題?”
“可是在如今,這些都是賤籍,而且一旦入了賤籍,永世不得超生。商籍、工籍、樂籍、軍戶籍,好似天生低人一等。”
“長此以往下去,絕對會成為隱患。所以必須得改。”
朱楩繞了一大圈,可是這些事又是緊密相連的。
就連朱元璋都陷入了沉思。
自己當初的那些政策,難道都是錯的嗎?
其實也不是,隻是時局不同,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嘛。
治理國家的政策,絕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該符合時局進行調整。
(本章完)
可是朱楩剛登基為帝,還有一大堆事要處理,自然隻能事出從急。
於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金鑾駕就迴宮了。
還不等朱楩入宮,門前就有人等在了那裏。
朱楨一臉生無可戀的看著朱楩,也不說話。
朱楩嚇了一跳,忙問道:“六哥,你這是怎麽了?難道還有人敢欺負朕的兄弟?誰?是誰如此放肆?你說,隻要不是咱爹,誰都不好使。”
朱楨歎了口氣:“還不是你嘛。”
好家夥,他把自己弄到監國的位置,然後自己帶著美嬌娘跑出去了。
朱楨也知道今日是皇後與兩位貴妃迴門的日子。
可是你真就撒手不管啦?
“我的陛下,你現在是皇上,很多事還沒處理呢。別的暫且不論,早朝的時候就忘記提醒你了。如今你已經登基為帝,是不是該改個年號了?”朱楨提醒道。
曆朝曆代,在新皇登基以後,首先都要考慮年號的問題。
比如朱元璋開國之後,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所以也可以稱唿他為洪武大帝。
再比如朱棣的永樂。
如今朱楩登基為帝,自然也要有自己的年號。
而且在有了年號以後,一般都會以年號為帝號。
所以他之前自封為明太宗,活著的時候就自己給自己上諡號,根本就是胡鬧。
沒有這麽幹的。
包括李世民,你在他活著的時候,當著他的麵喊他是唐太宗試試。
試試就逝世。
太宗那是廟號,是死後上的。
哪有活人喊死後名字的。
“還有老十一跟老十六,已經按照伱的吩咐,全麵接手大明邸報,並且改為大明官報。如今正在加緊印刷第一批,關於你登基為帝的消息,爭取在這個月內傳遍全國,好叫天下人知曉這件事。”
“所以你的年號也要盡快想好,然後一起發出去。”
朱楨跟著朱楩一起進入皇宮。
前麵提到過,皇宮不止是皇帝睡覺的地方,那麽大,睡得過來嗎?
在開朝會的大殿之外,入宮門以後就是六部辦公的地方,連五軍都督府也在其列。
朱楩聽著朱楨的匯報,心裏也在思考這些事,同時不無感慨道:“六哥,果然咱的眼光獨到,你就是監國的這塊料。”
“少來,”朱楨翻著白眼,此時哪還有之前的知己的感想,他哪裏想到會這麽累啊。
如今沒有中書省和宰相製度,按理說大小事務全都由皇帝一手管理和決定。
結果朱楩讓他當監國,可不就大小事務全都丟給他了。
朱楩是沒建立所謂的內閣製度,可是他讓朱楨監國,簡直不懷好意。
金鑾駕上的徐妙錦三女對視了一眼,這才真切的感受到,原來當皇帝真的不是什麽輕鬆的事,竟然如此繁忙。
她們這才了解,朱楩平時說的話不是虛的,如果可以,他真不想當皇帝,而是更想縱馬天涯。
可惜沒辦法,除了他有機會改寫大明被覆滅的曆史,不讓中華大地再次慘遭外族屠戮洗劫,那就隻能讓他帶領大明強盛起來了。
“妹子,阿邱,欣兒,你們先迴後宮吧,等晚上我再迴去陪你們,”朱楩跟老婆們打了個招唿,也有些歉意,今日明明是她們迴門的日子,而且大婚才第二天,他都沒有時間陪她們。
三女卻很體諒朱楩。
“畢竟你現在可是一國之君,而且終於可以大展宏圖你心中的遠大抱負,怎可兒女情長?而且我們會在後宮一直等你,又不會跑掉。”
於是朱楩就被朱楨給拉走了。
等朱楩來到以前朱元璋辦公的偏殿時,就看到朱元璋正在那裏批閱著奏章。
朱楩鼻子一酸。
老頭子真的是勵精圖治日理萬機,哪怕卸下重擔當太上皇了,仍然不肯懈怠。
“爹,”朱楩喊了一聲走了過去。
朱元璋迴過頭,對朱楩笑了一下,然後又皺眉對朱楨斥道:“你批閱的都是什麽東西?”
原來這裏的許多奏章,都是朱楨先批閱了一番送過來的,本來是交給朱楩檢閱一番就派發下去了,此時卻被朱元璋看了一遍。
朱楩好奇的拿過一本看了起來。
隻見上麵沒什麽大事,隻是簡單匯報了一下當地情況,以及說明了當地已經在籌備今年農耕的事宜了。
然後朱楨的批示寫著:“知道了。”
“沒什麽問題啊,”朱楩說著拿起下一道奏章。
這道奏章寫著,要在今年六月奉上當地特產的水果。
而朱楨的批示是:“現在距離六月還早,到時候再說。”
朱楩無語了,這才二月初十,不對,是二月十一,你就考慮好六月的事了?要不要六月再說啊?
“這都是什麽群魔亂舞?”朱楩怒了,今後難道他就要和這麽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打交道?
他才想起,之前他就已經見識過朱元璋批閱奏章了,可不就是這些大事小情混雜在一起的狀況。
為何他要讓朱楨當監國?就是要刷掉一批這種東西啊。
你以為這是在網上談戀愛呢?
我特麽是皇帝,不是賣茶小姑娘,你調戲朕呢?
朱元璋冷哼了一聲,說道:“這是地方官員的一片孝心,同時也在試探朝廷的態度。如若冷待,必寒了人心。而且他們送不送,朕收不收,都不打緊。可若是一次不要,今後就再無舊例,朝廷威嚴何在?他們需要對朝廷一直保持敬畏之心。”
這就是帝王心術?
朱楩無語了,說道:“爹,咱們的想法不同,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事要做,如果這些人實在是無事可做,那就不要做了。今後咱可是打算年年開科舉,盡取天下能人異士的。”
“爹,你不是說過,兒子我要以一代人完成幾代人的事業嗎?那就讓全天下有才之人來一起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偉業好了。”
“這些阿諛奉承,沒事閑的就把屁亂放的奏章,讓他們今後少發,朕更希望看到他們描繪當地風土人情,以及百姓生活條件。有問題讓他們提,有建議讓他們說。別說廢話,別做昏事。否則咱不介意把天下官員全換一批。”
朱元璋眼皮子直跳,這小子平時就夠渾的,如今當了皇帝,就要更加無法無天了嗎?
還年年開科舉?虧你說的出來,就不怕冗官的情況大肆發生嗎?
冗官就是指官員數量遠遠超過朝廷所需,導致出現了很多無事可做,但是卻還領著俸祿的閑散人員過多的情況。
而且想要開掉這些人卻又千難萬難。
尤其是宋朝,最為誇張。
比如唐朝每次開科舉時,每屆都隻是取進士三、四十人。
宋朝則是動輒四、五百人。
據說在某一年,更是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
還有唐太宗時,曾將中央政府官員從兩千多減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宋仁宗時代,中央內外屬官就已超過一萬七千人,要知道北宋所轄疆域僅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啊。
這也是宋朝官場十分腐敗,效率很低的原因,同時也是宋朝給人積弱積貧印象的最大原因。
同時也從側麵反應了一件事,那就是網上說大明王朝是被皇室宗親子弟吃垮的,這是完全沒道理的。
宋朝那麽多官員都吃不垮宋朝,最後宋朝是被外族覆滅的。
至於明朝,首先要考慮明朝中後期受到自然環境小冰河時代影響,導致產量降低的原因。
其次是江南富裕但是卻不增稅,反而還要減稅的因素。
富人哭窮讓窮人買單,這在哪裏都是沒道理的。
所以朱楩竟然說什麽要年年開科舉,已經讓朱元璋扭頭要去找鞋底子了。
可朱楩還不以為意,對朱楨說道:“六哥,你起草一份文書,等到午朝的時候上奏給我。”
朱楨挑挑眉,謹慎的問道:“內容是什麽?”
他可不想背黑鍋,哪怕是個火坑,你也得讓我知道這坑裏有什麽不是。
“推恩令,”朱楩緩緩說出一個詞匯。
朱楨倒吸一口涼氣。
朱元璋也愣住了。
推恩令,乃是漢朝推行的政策。
簡單來說就是,由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政策。
在漢朝製訂的郡縣製的基礎上,要求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隻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漢朝的宗親王室和明朝藩王不同,郡縣製是指藩國的藩王,有治理地方的權力,說白了就是周朝天子分封諸侯天下的製度延續。
在漢文帝時,賈誼鑒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於是提出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到了漢武帝時,主父偃也提出實行推恩令。
於是規定: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也正是因為漢朝的推恩令,導致了漢室宗親過了幾代人以後,譬如那劉備劉玄德,竟然落魄到要去買草鞋度日的程度。
結果朱楩竟然也要推行推恩令?
“你這是唯恐天下不亂啊,”朱元璋怒道。
你之前在早朝大殿上,是怎麽許諾的?
說好了不削藩,結果轉頭就搞推恩令是吧?
朱楩笑了:“爹,你慌什麽,我還沒提改籍製度呢。這些戶籍永固的問題,實在是太坑了。必須得改。尤其是軍戶籍,咱要為所有軍戶籍消籍。”
“你真是反了天了,咱還沒死呢,”朱元璋一拍桌子,指著朱楩:“老六,把他給我按那,今天我非得好好抽你一頓。”
朱楨搖著頭,不進反退,說道:“你們一位是太上皇,一位是新皇。我就是小小一個監國,你們當我不存在就好。”
開玩笑,欺君之罪,他可不想摻和。
“爹,我知道你急,但是你先別急,”朱楩安撫道。
朱元璋冷笑連連:“你最好說人話,不然你就脫褲子吧。”
朱楩聳聳肩,竟真的一把拽掉了頭頂的通天冠,以及脫掉了身上的龍袍。
朱元璋嚇了一跳,這是要撂挑子不幹了?
當然不是。
朱楩撇撇嘴:“累死我了,好看是好看,但是卻華而不實。”
“你少陰陽怪氣,”朱元璋哪還聽不出來他的冷嘲熱諷。
朱楩歎了口氣,隻好說道:“放心,說是推恩令,當然不是真正的推恩令。首先,這隻是拋磚引玉罷了。咱當然不會削藩,更不會動那些王公貴族。但是今後隨著大明朝不斷開疆裂土,那些功臣怎麽封賞?”
“別忘了,馬上就有五十萬大軍班師迴朝了。還有馮勝、傅友德等一眾將領要封賞呢。”
“好家夥,這是給咱們大明打天下,還是給他們自己打天下啊?我封的過來嗎我?”
朱元璋心裏一動,最近忙著朱楩的婚事與登基大典,差點把這件事給忘記了。
是啊,去年的那些功勞要多大有多大,而今,輪到論功行賞時,就要多為難有多為難了。
比如郭英,原本就是武定侯的他,這一次怕不是足以升為國公了。
還有耿炳文為長興侯,也足以封公。
還有平安、盛庸與宋晟等人。
更不用說西域戰場上的一掛大將與幾十萬大軍呢。
去年的連番大戰,可以說打得漂亮。
但是如今總要考慮如何論功行賞吧?
“咱大明王朝,絕不會出現異姓王的存在。除非是死了,可以追贈。但是活著的異姓王?嗬嗬,”朱楩冷笑一聲。
在這一點上,朱楩是絕對遵循老頭子的想法的。
可如此一來,該怎麽讓功臣得到滿意的封賞呢?
“仔細說說你的推恩令吧,”朱元璋歎了口氣,同時也開始好奇起來,朱楩該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朱楩這才娓娓道來:“隨著咱們大明繼續開疆裂土,以及隨著大明王朝千秋萬代。可想而知,今後還會繼續封爵,以後會冒出越來越多的貴族階級,甚至是崛起許多世家。”
“然而如今咱們大明的製度,全都是世襲罔替。我的爹啊,你也不想想你封了多少公爵、侯爵、伯爵。現有的這些爵位一直世襲罔替就不說了,今後再繼續封賞下去,都要比咱們家子孫的王爵還多了。”
“必須得改。首先爵位要恢複五爵製度。即:公、侯、伯、子、男。”
五大貴族爵位,乃是從周朝就有的貴族階級製度,可不是西方有的。
“有了五個貴族階級,就可以慢慢封賞了。”
朱楩露出一抹壞笑。
朱元璋冊封的,最低也是伯爵。
可朱楩卻很腹黑,一旦最低等級添加了子爵和男爵,那可操作性就大多了。
你想想,如果當初劉伯溫不是伯爵,而是男爵。
那麽又有多少侯爵隻能是個子爵?
恐怕徐達和湯和都得先當個侯爵,然後再慢慢去熬到公爵。
“除此之外,襲爵還要降級。我說了推恩令隻是拋磚引玉,真正目的,是要杜絕世襲罔替的情況存在。公爵襲爵要降為侯爵。侯爵降為伯爵。伯爵降為子爵。子爵降為男爵。男爵的話。暫時可以為最低爵位,襲爵不降。男爵就可以世襲罔替了。”
恐怕十萬男爵,還不如一個侯爵。
所以朱楩難得大方一次,把男爵作為最後底線,降到男爵就可以不降了。
朱元璋目光複雜的看著朱楩,世人都說他朱重八小氣,可自己的兒子,才是棋高一籌啊。
跟他比,自己都是心胸廣闊了。
你當個人吧。
其實朱楩還是參考了清朝的製度,清朝隻有八家鐵帽子王,其他王爵也都是世襲遞降的。
隻不過清朝的世襲遞降,那也是有極限的,譬如說親王降級幾次之後,在降到某個級別時,就不會再降級了。
可朱楩的降級製度,那可是一擼到底,直到降到底了才不降了,因為再降就沒了。
朱楨心裏暗罵一聲,你就是豬扒皮是吧?
“當然了,咱們自家子孫的王爵不在此列。王爵自當是世襲罔替的,這也是我答應兄弟們的,我朱十八絕不削藩,”朱楩給朱楨使了個眼色,咱們兄弟是一夥的。
朱元璋在一旁看著,心說那我走?合著我不是你們兄弟的爹,我是大冤種是吧?
不過朱楨開始陷入沉思,一邊想一邊緩緩點頭,說道:“陛下所言甚是。不光即將到來的論功行賞恐怕規模將要堪比咱爹當初的開國大典(指大明建國啊,別誤會,我很怕)。將來恐怕還要繼續封賞。”
“但是如果滿朝都是王公貴族,國家和百姓可吃不消啊。”
朱楩點點頭,接著說道:“這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土地也是有限的。長此以往下去,隨著世家林立,地主兼並,遲早百姓手中的地都會被強取豪奪。恐怕到最後連朝廷都無地可用。這國家到底是誰的國家?”
“還有商人,如今商稅太低,農稅反而過重。說什麽士農工商,其實農才是被壓迫最狠的啊。商稅該漲。同時商人地位也得提升。”
“還有工人,儒家把工事比作奇淫巧技,可咱正是靠著幾百門火炮,一路橫掃西域乃至蒙古草原的。”
“連孔子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必須要發展。不光是武器,還有其他各方各麵。譬如說水利。自古以來,水事一直是難題。難道不是工部一直負責治理河道問題?”
“可是在如今,這些都是賤籍,而且一旦入了賤籍,永世不得超生。商籍、工籍、樂籍、軍戶籍,好似天生低人一等。”
“長此以往下去,絕對會成為隱患。所以必須得改。”
朱楩繞了一大圈,可是這些事又是緊密相連的。
就連朱元璋都陷入了沉思。
自己當初的那些政策,難道都是錯的嗎?
其實也不是,隻是時局不同,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嘛。
治理國家的政策,絕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該符合時局進行調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