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朝,滿朝文武再次齊聚一堂。


    朱楩也再次攙扶著朱元璋一起登臨朝堂。


    在百官山唿萬歲跪迎之後,朱楩才不緊不慢的,讓百官起身。


    “啟奏陛下,如今您新皇登基,也該考慮一下年號的事了,”有大臣建議道。


    年號的事,朱楨之前就說過了,朱楩也想過了,順嘴說道:“永昌如何?”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是吧?


    其實朱楩是想到,曆史上朱棣登基之後的年號就是永樂,都是一輩人,那就叫永昌好了。


    總不可能叫建文吧?


    曆史上的朱允炆,諡號為惠宗。


    本來他是沒有廟號的,朱棣除非是傻了,才給他廟號,那豈不是承認朱允炆才是正統皇帝,而自己則是亂臣賊子的叛黨嗎。


    所以一直到明弘光元年,才給朱允炆諡號為明惠宗,全稱‘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恭閔惠皇帝)’。


    而朱允炆的年號就是建文,也可以稱作為建文帝。


    “怎麽?朕想讓大明江山永固,開創千秋萬代之盛世。叫做永昌,不好嗎?”朱楩看向群臣。


    你都這麽說了,誰還敢說個‘不’字。


    那樣豈不是在詛咒大明活不過三代?


    於是百官叩拜:“臣等叩拜永昌帝。”


    朱楩搖搖頭,糾正道:“朕乃是大明第二代皇帝,自然該是明太宗。”


    一旁的朱元璋嘴角抽了抽,活著就自己給自己上諡號是吧,那我就是明太祖了?明天我去挖墳,咱爺倆一人一個坑,你覺得咋樣?


    朱元璋都懶得搭理他,對下麵同樣麵色怪怪的的百官說道:“不用理他,這小子平時渾的很。不過楩兒確實年紀尚幼,文武群臣自該輔佐新君治理朝綱,不得藏有半點私心。”


    “臣等謹記於心。”


    百官對答如流。


    不過如今迴想起來,其實朱楩才十六歲啊。


    十六歲的帝王,卻已經展現出雄圖偉略的霸氣。


    永昌帝嗎?或許大明王朝,真有機會千秋萬代。


    於是從洪武二十八年二月開始,曆史走向發生巨大變化,正式進入了永昌元年。


    而在決定了年號之後,永昌帝朱楩給朱楨使了個眼色。


    如今朱楨已經是監國的身份,自然是要參與朝政的。


    不像其他藩王兄弟,不被召見可以不用上朝,早上可以睡個懶覺,中午也可以隨心所欲去瀟灑快活。


    朱楨歎了口氣,隻好站了出來,高聲說道:“臣有事起奏。”


    “六哥請說,”朱楩裝作不知道的樣子,還很客氣。


    朱楨知道這是得罪人的事,但是隻能硬著頭皮說道:“古有漢朝推行推恩令政策,可謂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防患於未然,以免諸侯勢大,威脅到朝廷。前有唐朝安史之亂,不正是反麵典範?”


    “而今不但王爵眾多,宗家子弟皆為親王。更有公爵、侯爵、伯爵貴胄無數。哪怕除去韓國公(李善長)、涼國公(藍玉)、鄭國公(常茂,繼承自常遇春鄂國公爵位)、申國公(繼承自鄧愈的衛國公爵位,改封申國公)因故撤爵,仍有魏國公、信國公、宋國公、穎國公、曹國公五家公爵。”


    原本朱元璋除了在開國冊封了六大公爵以外,先後又冊封了藍玉為涼國公,追封濮英為樂浪公,以及後封穎國公傅友德。


    可經過這麽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隻剩下了這幾家。


    除了健在的魏國公徐達、信國公湯和、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就隻有曹國公的爵位由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繼承了下來。


    其他公爵爵位則是該撤的撤,該廢的廢了。


    “更有侯爵、伯爵比比皆是。長此以往下去,於國無利,更是會成為國家隱患。所以臣建議再現推恩令。”


    朱楨此話一出,頓時引起一片嘩然。


    說好的不削藩呢?合著早朝說過的話,都是屁話不成?


    這就沒意思了。


    可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龍椅上的朱楩,突然一拍旁邊的龍案,怒斥道:“六哥,你這是要讓朕陷於不義之地啊。須知除去大奸大惡之徒,因故而被撤爵,這些可都是為我大明立下汗馬功勞,乃是開國之功臣之重臣,哪一家不是肝膽相照忠義無雙?豈能猜測和懷疑?又怎能隨意忘記他們的功勞。豈不是寒了人心?”


    朱楨心裏歎了口氣,自己就是個背鍋的。


    但是沒辦法,他隻能悲唿道:“陛下,防患於未然啊。想當初鄂國公常遇春,建功無數。可到了鄭國公常茂的時候,不也犯罪無數?”


    據說常茂這小子,不但曾結交胡惟庸,以討其生母封夫人的誥命。又奸宿軍婦,及奸父妾,多般不才。


    甚至在跟隨他嶽父馮勝討伐納哈出的過程中,常茂還搶馬、搶婦人,又將納哈出砍傷,幾乎誤事。


    最後朱元璋實在是忍不住了,表示常茂的罪行無法寬恕,但顧念常遇春的功勳,留其性命,貶到廣西安置。


    最後常茂就死在了那邊,爵位也至此而終。


    “更不用說涼國公藍玉功高震主、目空一切、狂妄無德,更是打算造反。還有韓國公李善長與罪相胡惟庸勾結,深知胡惟庸有造反陰謀而不上報。”


    “這可都是曆曆在目啊。”


    朱楨此時仿佛一位啼血忠臣,恨不得冒死直諫,乃至剖開心肝,讓朱楩看到自己的誠摯忠心。


    而朱楩倒像是一個昏君一樣,無視朱楨的悲唿,說道:“此事不議。”


    滿朝文武百官,麵麵相覷。


    總覺得哪裏怪怪的,但是又怎麽可能猜得到,這兄弟倆在唱雙簧。


    連朱元璋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甚至參與了兄弟倆的陰謀,恐怕都得被瞞在鼓裏。


    朱楨咬著牙,眼眶通紅的說道:“陛下有雄圖偉略,要創建大明盛世,乃至傳承千秋萬代。可是光是去年您率領百萬雄兵打下的不世奇功,可想而知又會增添多少王公貴族。偏偏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瞪他,老子還沒死呢,跟你十八弟學點好吧)仁心仁義,使所有貴族爵位可以世襲罔替。”


    “但是陛下您想想,不出幾十年,咱大明將會遍地都是貴族,卻可曾想過百姓能否承擔得起?”


    “貴族立功,就會得到封賞。封地與食邑無數。最後不但國家將無地可封,百姓的地也會被貴族掠奪兼並。您一向愛民如子,如今卻怎可幫著貴族去壓迫百姓呢?”


    朱楩終於沉默了。


    而滿朝文武好像漸漸反應了過來。


    這好像在變著法子的罵他們?


    好家夥,朱楨一番話下來,滿朝都成了罪臣了。


    誰家沒有點封地啊?


    可這是你們朱家皇帝論功行賞賜下的,結果反倒是我們成了背鍋的?


    朱楩此時可謂是‘痛心疾首’,看向滿朝文武,說道:“朕可是站在你們這邊的。”


    朱楨挑挑眉,這是把自己利用到死啊?還想怎麽賣自己,你說吧。


    “但是我六哥所提之事,卻不得不防啊,”朱楩長歎一聲,一臉悲天憫人的說道:“天下百姓之疾苦,我爹知道,朕也知道。可你們卻未必知道。”


    百官哪裏說得出話,隻能看朱家兄弟在那裏表演。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到底是造了什麽孽?國破,他們要成為亡國奴,遭遇入侵者的傷害和屠戮。國興,又有無數王公貴族與民爭利,那點土地還不夠給他們封的。百姓得到了什麽?”


    “六哥,伱說的不錯。如果一直讓貴胄發展下去,遲早會毀掉這個國家。絕不能忽視。”


    “但是,除去已經撤爵的罪臣賊子,如今還在的各家貴胄,乃是大明功臣,也不能讓他們寒心。”


    “所以朕打算,從我永昌一朝開始,前朝貴族仍然保留下來,並繼續維持原來的繼承製度。”


    “而從永昌之後,恢複周朝貴族階級製度。即,貴族分為五等,自皇家宗室血脈的親王以下,從高到低分別是:公、侯、伯、子、男。並且新封貴族襲爵降級。”


    “如果是公爵襲爵,則降低為侯爵。侯爵襲爵,降低為伯爵。伯爵襲爵,降低為子爵。子爵襲爵,降低為男爵。到了男爵以後,不再降級。即貴族永遠都是貴族,國家與皇室會永遠記住貴族曾經立下過功勞,不會使人寒心。”


    你還怪好的嗎。


    但是總覺得哪裏不對勁兒的樣子。


    百官們想了又想。


    朱楩先是把皇室成員單獨篩選了出去,等於說,如今那些諸王不在此列,也就是說朱家子弟的爵位,還和以前一樣,世襲罔替,全是鐵帽子王是吧。


    然後是現有的貴族家族,幾位公爵世係,還有那些侯爵、伯爵等等,也都是世襲罔替。


    可是今後再封爵,就不再是世襲罔替了。


    有人心裏一動,已經猜到了什麽。


    過去一年裏,朱楩一路從西南打到西域,再把蒙古草原一掃而空。


    如此千秋之功,等到大軍凱旋而歸班師迴朝以後,論功行賞之時,該崛起多少貴族啊?


    其實朱楩不是要革掉現有貴族階級的命,倒不如說,他反而是在對支持自己的那些人釜底抽薪。


    別的不說,隻說王福,今次他立下多大的功勞?


    毫不誇張的說,王福之功,已經超過當初傅友德率大軍平定雲南了。


    就是給他直接封公,也不為過。


    何況王福還是朱楩的心腹。


    然而朱楩與朱楨當著滿朝文武演的這場戲,一旦就此敲定新的規則。


    就算王福封公了,可到了他的兒子一代,也會降級為侯爵,到了孫子一脈,就是伯爵了,再過兩代就成了最低級的男爵了。


    不出五代,不論朱楩如今給王福多大的聖恩,也都會煙消雲散,隻剩下最後的一點保底罷了。


    百官們麵麵相覷,如果說一開始還震撼,甚至怕朱楩真玩個大的,唯恐天下大亂。


    那麽此時,他們終於反應過來。


    “陛下,大善啊,”劉三吾激動的叩拜了下來。


    卓敬也捏著拳頭,若不是足夠冷靜,都要喊出來了。


    封官許願,往往是最容易收買人心的。


    其實身為戶部侍郎的他,最近一直都在擔心,唯恐朱楩為了得到軍中支持而大肆封賞。


    他封的痛快,可是國家拿什麽去給啊?


    知不知道光是各軍將領就有多少?


    從雲南出兵之時,以沐春為首,就有王福、瞿能、趙括、彭越、牛勝、沐晟、李景隆以及岑花、侯大苟等武將,後來還有木初、木土父子。


    而後到了蒙古草原,不談韃靼諸部,還有朝廷的馮勝、傅友德、郭英、耿炳文、平安、盛庸和宋晟。


    天知道這裏麵會誕生多少位新公爵,又有多少侯爵、伯爵。


    還是那句話,封官許願還不簡單。


    但是後世怎麽辦?


    長此以往下去,國家會被吃空的,土地也會被吞並殆盡的。


    所以百官們在反應過來以後,紛紛高唿:“此乃興國安邦之策,臣等支持監國的意見。還請陛下立即執行此良策。吾皇乃千古一帝啊。”


    朱楩也滿意的點點頭,看來還是好人多啊。


    能站在朝堂之上的這些大臣,其實沒有一個是愚鈍之人,否則根本走不到這等地位。


    朱楩也沒有幻想能騙過所有人。


    但這是陽謀,朱楩這一次是對自己釜底抽薪。


    去年那些為他建功立業,甚至不惜獻上性命的人,都是他的擁躉者。


    而朱楩卻有過河拆橋翻臉不認人的嫌疑,你當了皇帝,可我們呢?我們得到了什麽?


    朱元璋不由得迴想起最初那一批淮西勳貴了。


    朕給你們的,才是你們的,朕沒給的,你們不許搶。


    這是誰的江山?


    於是,朱楩利用朱楨提出的推恩令為由頭,順勢頒發了襲爵降級製度。


    等到永昌元年第一批大明官報發出去後,很快就會昭告全天下人。


    不過這還隻是開始,朱楩順勢說道:“既然王公貴戚的襲爵問題解決了,那麽順便戶籍問題也該解決一下了。”


    戶籍問題?


    百官們麵露疑惑表情,戶籍有什麽問題?


    要問有什麽問題,那問題可就太大了。


    “首先,朕要徹底廢除奴籍與賤籍製度,”朱楩一開口,再次震驚全場。


    奴籍,指的自然就是奴隸製度。


    而賤籍的涵蓋範圍就很廣了,譬如說樂籍就是賤籍,甚至包括工籍與商籍,後期就連軍戶籍也是賤籍。


    連守家衛國的軍人都被定義為賤籍了,可想而知大明中後期的軍隊實力有多弱。


    前期與中後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大明。


    由於明朝之前就是蒙古帝國建立的北元王庭,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蒙古草原上的規則,也就是四等人製度,即奴隸製度。


    再加上朱元璋建立大明過程中,不但要一邊驅逐韃虜光複華夏中原,一邊還要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各方諸侯較量。


    於是在建國之後,其實存在著一批被稱作‘墮民’的特殊族群。


    至於樂籍之前也都提過了,其實在‘魏書·刑罰誌’中也有記載,稱‘諸強盜殺人者,首從皆斬,妻子同籍,配為樂戶;其不殺,及髒不滿五匹,魁首斬,從者死,妻子為樂戶’。


    如今朱楩突然提及要對戶籍進行改革,尤其是打算廢除奴籍和賤籍,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陛下,萬萬不可啊,如果廢除賤籍,缺少了震懾宵小的手段,今後若是悍匪滋生,諸多歹人為非作歹該如何是好?”有人高唿道。


    朱楩卻笑了,說道:“如你們所說,豈不是應該海內升平,無人再敢違法犯忌了?可是朕在去年,經過溧陽縣時,就曾查辦了張家。所謂世家若是違法犯忌為非作歹,敢問群臣該當如何處置?”


    沒人說話了。


    朱楩自問自答,自顧自的說道:“當初朕的處置方式,就是把溧陽縣張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不論男女老幼,哪怕是三歲孩子,也給他摔死。敢為非作歹霍亂超綱與國家的,你敢犯罪,我就敢殺。而且是按照族譜去殺。”


    朱楩聲音冰冷,百官隻覺得冰寒刺骨。


    好家夥,朱楩是新登基沒錯,可如果他們以為永昌帝來了,就不用再懼怕洪武大帝那鐵血手段了,隻能說他們想多了。


    以為朱楩廢除奴籍與賤籍,是想施以仁政?


    不不不,朱楩隻是杜絕了可能會有漏網之魚的可能,今後若有大錯大罪者,何必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呢?直接滅族滅種不就好了?


    這才是決絕問題的辦法不是嗎。


    “而且朕還沒說要改士農工商的事呢,你們這就急了?那也太著急了,”朱楩對百官露出不懷好意的表情。


    士農工商,乃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誰敢在這件事上變革?


    然而朱楩就敢。


    “從今以後,徹底消除士農工商等戶籍之別,今後隻有大明子民這一個身份,再無戶籍之分,”朱楩緩緩說出一個震耳欲聾的政策。


    “不可啊陛下。”


    “此事不議。”


    文武百官,不論是什麽陣營,也不論是誰,此時全都統一了戰線。


    士農工商,絕不能碰,誰都改不了。


    這是要捅破天,是要顛覆世界嗎?


    朱楩隻是笑眯眯的看著群臣:“說了你們先別急,這還隻是開始,朕還沒準備舉起屠刀割你們的肉呢。別說士農工商的階級要打破,而且朕準備永遠消除現有軍戶籍。敢問各位愛情,如果朕說士紳一體納糧,你們要如何應對?”


    所有人都傻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係統來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姓姓姓姓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姓姓姓姓徐並收藏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係統來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