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的想法,其實李寧是非常清楚,甚至在書信當中已經和皇帝探討過多次。
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其實也商量過很多迴,然而麵對這樣的部署,它們竟然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束手無策。
自從公元906年契丹悄無聲息的成立他的政權之後,這個北方的遊牧部落就成為了中原多個王朝的夢魘。
在5代十國的混亂時期,中原王朝雖然談不上兵精糧足,至少保留著好戰之風,因此那個時候契丹,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形成威脅。
但是到了後來。而皇帝是警察的愚蠢舉動,讓這個遊牧部落得到了漢人般的力量,從那以後他們的國力蒸蒸日上,並迅速對南方的幾個政權構成威脅。
之所以會有如此之快的變化,是因為石景堂那個大傻子將幽雲十六州全都獻給了契丹,並做了契丹的兒皇帝。
濟南從此也擁有了中原農耕文明的生產力,而且對之十分重視,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新的製度。並在政治形勢當中將漢人的人才和事物並入南院係統管理,雖然南醫院係統的最高掌權者仍然是出身遼國貴族的本人,但這已經足夠可以團結漢人人才並完成對相關事物的處理。
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北院係統的加強,也因為可以從南院政治體係當中借鑒到足夠的經驗,而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聯合國對於木部落的管理因此而有了較為成效的,結果要不是佛家在這個時候廣泛地傳入,恐怕遼國的冰封隻剩足以將西域散落的各個小國全都統一起來。
不過,遼國顯然沒有這麽強大的願望,相比而言,在南方已經完成了基本統一的宋朝,才是他們在軍事上最為讓人擔憂的敵人,因此向東向西的擴張,在南方有這麽個敵人的情況之下,都顯得不太現實。所以如果能夠給宋朝添一些麻煩,那麽遼國一定是非常樂意的。
而今這樣一個好契機就擺在他們的麵前,又怎麽可能被他們所輕易忽視呢?
對於一國兩製的好處,李寧在1000多年之後,仍然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他是為了團結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出現的一種政治體製,而並非為了提高政治效率和科學.運作的程度而出現的,但利益的妥協是政治的基本性成分。因此,在這方麵李寧也不認為有什麽可以指摘的。
他現在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在這樣一個製度之中找出一定的破綻來,如果做不到的話,很難從政治角度對聯合國進行徹底的打擊,而一般情況之下,如果不能在這一方麵做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在軍事上積累足夠的優勢才可以對聯合國出手,然而現在,宋朝的基本麵比遼國還有所不如,因此想要對遼國出手的話,率先應該擔心的是自己的腦袋而非敵人的首級。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遼國所帶來的威脅,就足夠讓人感到恐慌了。
而在政治和軍事都被動的情況之下,大宋朝廷的那些士大夫們就算再聰明,也不可能僅憑競爭對手和絞盡腦汁就能夠想出,對付敵人的辦法來。
所以,如果非得要想出什麽辦法來的話,或者說能夠想出來辦法,恐怕都無法以這樣的目的鋪展開來,所以,想要在這場紛爭當中取得優勢,那麽能夠選擇的區間一定不再戰勝遼國這方麵,而在於穩住他。
這是李寧和皇帝都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每年也在書信當中清晰地告訴皇帝,如果實在不行的話,那麽一定要想辦法穩住遼國這個龐然大物,因為他們也有30多年不打仗了,因此,也不敢輕易地南下入侵宋朝,更何況一旦他們內部發生動.亂,那麽西夏任這條豺狼就很有可能會對他們構成威脅,對同屬於遊牧民族的遼國來說,西夏的那些小把戲很有可能早就已經看在眼裏,因此他們不可能不駕馭地方。
中原王朝的那些曆代兵書當中,有一句話闡述了聯合博弈當中最為經典的要義,那就是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心下人一直在默默耕耘,默默的等待,等待著宋朝的疲弱慢慢地顯現出來,等待著他們認為的時機成熟而如今它們的到了宋朝的,但將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等到遼朝的,因此遼國的君臣們不可能不對身邊的這個豺狼小心提防,正如他們地方,國內的祖卜人,女直人或者西北招討司的那些琳琅滿目的族。
所以宋朝如果選擇這一策略的話,那麽遼國人就不得不慎重地進行考慮,因為他進一步保證了雙方開戰的可能,而在這種可能所能引起的各種思考當中,擔憂會慢慢的蔓延到遼國君臣的心中,屆時問題將可能比現在想象的,要有利於宋朝,宋朝最擔心的就是那群北方蠻子禿然傻了吧唧的衝過來要與他們決一死戰,隻要他們一認真思考起來,宋朝這個中原文明的集大成者,就不用擔心在智慧方麵輸給對方多少了。
但當李寧真的進京之後,他所聽到的一種傳聞卻讓他擔憂起來,在房間所流傳的各種傳聞,以及他的那些手下們為他收集而來的消息當中,有一條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那就是有人在這個時候提出了核心的策略。
如果想要圍住北方的那些蠻子,那麽核心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在這方麵做出了曆史實踐,並且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宋朝的史大夫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卻看到了是多不妥的地方,通過婚姻締結的盟友關係或許真的可以維持一定時間的和平,然而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宋朝的士大夫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強調氣節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們不願意將漢家兒女,像王昭君一樣嫁到北方去。
然而,如果這條路走不通的話,又有哪些路可以走呢?而且那些同意走這條路的人會讓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好過嗎?要知道宋朝的朝廷當中有很多都是務實官員,他們既可以向夏竦一樣奸猾,也可以像龐籍一樣忠誠。
他們的意見往往是左右衝突的,但也往往構成了朝政的主體部分,那些所謂的君子政客們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而這群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會支持和親政策呢?如果沒有李寧是不信的,甚至他認為這一策略的提出者正是出自這群人之中,而之所以會在坊間流傳這樣的討論,是因為這些人想要看一看水的深淺。
李寧很快意識到,皇帝的女兒們現在其實都還很幼小,長公主是去年才出生的,到現在恐怕還沒有一歲,李寧記不清長公主的生日,但是知道這位在將來惹出不少事端的公主確確實實是皇帝的心頭肉,皇帝是斷然不會同意將她遠嫁到北方去的,即便是約定婚姻也不會答應。
那麽,締結合約的方式就隻剩下一種了。
在30年前長垣之盟的時候,30萬歲幣就讓遼國老老實實,如果給他們增加20萬的話,說不定這段和平還可以繼續維持下去,而在原本的曆史上,幾年之後,遼國和宋朝的談判就是這樣結束的。
然而在這一曆史上,事情似乎出現了小小的變故。
樞密院往來國信所提供的最新消息,北朝皇帝曾經給官家寫了一封措辭十分謙和的書信,但在其中卻鮮明地表達了他對於光幕司事務的好奇。
其中有一點是最讓官家擔憂的,北朝皇帝提出,在光幕司征戰和麵對西夏這兩場戰爭的過程當中,宋朝很有可能出現兵力不濟的情況,因此遼國這個名義上的兄弟之邦,當然書信當中並沒有提及名義上的這幾個字,也不會有類似的表達相反,北朝皇帝十分真知眾知的重申了兩國的革命友誼,似乎他們真的共同麵對過同樣的敵人一般,他所要表達的意圖卻讓官家感到擔憂,因為北朝皇帝是真的想要找一些共同的敵人來胖揍一頓,以便在這個過程當中像宋朝一樣攫取一些利益,他的意思是希望能夠派兵參與到光幕司的征戰當中,甚至可以為宋朝擺平西夏,前提是,要錢
此時的亞曆山大恐怕還不知道,在遙遠的天國的另外一側,已經有人熟悉了希臘的工兵製度,並一頭把自己的軍隊當成是經濟交換的籌碼,用來為名義上的友邦開疆拓土。
這樣危險而又積極的嚐試,並不意味著能夠收獲良好的結果,因為宋朝追求穩妥的那些士大夫們,一定會積極的進行阻止,但如果阻止失敗,那麽他所帶來的各種後果,都將是極富想象力的恐懼。
而這一天讓人恐懼的一幕發生了,在渡河進行修整一段時間之後,差不多是在9月15號左右,天空當中竟然出現了詭異的日食。
這在希臘通常是被看作兇兆。不過祭司阿裏斯坦德卻告訴士兵們說這是吉兆,因為並非希臘的保護神太陽神阿波羅,而是波斯人崇拜的月亮女神阿施塔特的光芒被掩蓋了。這些話有可能是善於對付迷信者的亞曆山大教給阿裏斯坦德說的。這位國王的智慧也總能壓倒他自己的迷信心理。無疑,月食的出現對亞曆山大本人也會帶來巨大影響,不過在他的頭腦中,征服的願望永遠都能占據上風,無論發生任何情況,他都會始終全神貫注於自己的軍隊。在亞曆山大的諸多品格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總能用智慧壓倒迷信心理這一點。
渡過底格裏斯河之後,馬其頓人開始沿河流東岸前進,戈爾迪亞納山脈即色諾芬所說的卡都西亞山脈)位於軍隊左翼。四天之後,他們與大流士的1000名騎兵前哨遭遇。在此之前,大流士已經蹂躪了此處的土地,因此馬其頓人在這裏很難獲得給養。
雖然亞曆山大到此時為止已經征服了如此廣大的土地,但大流士所丟失者卻不過是其龐大帝國的一小部分而已。與從幼發拉底河到印度河、查可薩提河之間廣闊土地所能提供的資源相比,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根本不算什麽。這些土地上的人民也一樣勇敢,而且忠於大流士。但在過去兩年中,這位波斯大王除了從整個帝國人口中征召另一支大軍以外就別無其他作為。既沒有嚐試阻止亞曆山大占領邊疆各省,幹擾馬其頓人的圍攻戰,阻斷其必經之路上的山口,也沒有支援自己在愛琴海上的艦隊,後者本是所有這些行動中最容易實現也最迫切的。更有甚者,大流士不僅將亞曆山大放過了所有山口,甚至沒有對其渡過兩條寬闊、湍急河流的行動施以任何阻撓。另外,他也能夠很輕易地將土地化為赤地,使亞曆山大無法繼續深入。但最終由於大流士軍事戰略的無能(或是根本沒有戰略),導致馬其頓人能夠一路享用著豐厚的補給,積累起巨大的財富,在軍隊物質條件和士氣都十分優秀的情況下進抵亞述。他無視了無數次摧毀馬其頓軍隊的機會,卻將全部希望孤注一擲,隻要他輸掉了這場會戰,便將永遠失去自己的帝國。
毫無疑問,以上所有這些要點,波斯戰略家們都肯定做過徹底的討論,雖然他們互相可能會意見相左,但這些人物本身也必定是一些聰慧能幹之人。可話雖如此,所有這些人都對己方在開闊地的數量優勢(尤其是騎兵方麵)抱有十足信心,堅信能夠將亞曆山大小小的軍隊摧毀。因此,他們認為最佳策略便是允許亞曆山大進入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再在這樣一個他無法安全退卻的遙遠之地給其致命一擊。按照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亞曆山大越是遠離家鄉就越是危險,所以才讓他安然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最重要的是,如果亞曆山大在底格裏斯河附近被擊敗,他就會被趕入亞美尼亞山地或美索不達米亞,波斯軍隊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追擊並將他徹底摧毀;而即使大流士再次失利,他退往巴比倫的道
路也暢通無阻。
亞曆山大此時已經在王位上坐了五年,他已經成為了希臘的主人,在多瑙河上針對野蠻人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戰役,懲罰了伊利裏亞人,並用底比斯的毀滅教訓了希臘人不要惹他發怒。在那之後,他又征服了小亞細亞,翻過崇山峻嶺,跨過大河,在一場激烈的大會戰中擊敗大流士,徹底摧毀了波斯大王的軍隊。另外,他還進行了古代世界中最偉大的圍攻戰,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埃及以及超過100座設防城鎮,建造了數座城市,將波斯艦隊驅逐出愛琴海,征服了整個地中海海岸,深入波斯帝國心髒,將兩條大河天險置於身後。盡管因為進行圍攻戰和在各地建立政府而耽誤了一些時日,但亞曆山大此時還是已經行軍超過6000英裏,而且在此過程中肯定還要帶著與現代軍隊一樣龐大的輜重縱列。不過他真正的使命才剛剛開始,爭奪亞洲統治權的最終決鬥也即將到來。
大流士已經失去了以往的決斷力。這位國王在和平時期是一位出色的統治者,但在戰爭中卻是自己的大敵,而且似乎自家人在伊蘇斯會戰被俘後就已經精神癱瘓。亞曆山大將大流士的家屬作為人質,即足以保證大流士在某種程度上行動受限。雖然亞曆山大是一位極為高尚的人,但他還是決定將這些家屬的利用價值發揮到最大程度,既是對大流士,也是對他自己的軍隊。如果他遭遇了嚴重失利,這些人質就能發揮出無可限量的作用。另外,亞曆山大之所以將大流士的家屬留在軍營中而不是送到後方城市,原因也不止如此。對這些家屬而言,他們的人身安全隻有在馬其頓士兵的簇擁下才能得到最佳保障。她們心中也很清楚,現在會戰即將爆發。如果大流士因失敗被迫再次潛逃,她們又能如何保全自己?對亞曆山大而言,將這些人質留在自己身邊並給予她們最顯赫的待遇,足以使自己在波斯國王長久的朋友和臣民之間顯得更加光彩奪目、地位也更加重要,使他在控製這些人民時力量增加百倍。在阿貝拉會戰之間的某一時刻,大流士的妻子斯塔蒂拉王後因病去世。一些曆史學家稱其死因為難產,但如果真是這一原因導致悲劇,時間又顯得太晚,因此其真正死因可能是跋涉的勞累或是被俘的羞恥以及對家鄉的思念。據說亞曆山大也盡一切可能體麵地將這位王後下葬,表現出贏得人民好感的天生能力。這些可能都是事實。如果此事並非如此,亞曆山大的政敵肯定會對他大加批判。
然而,李寧得到的消息卻並非如此。
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其實也商量過很多迴,然而麵對這樣的部署,它們竟然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束手無策。
自從公元906年契丹悄無聲息的成立他的政權之後,這個北方的遊牧部落就成為了中原多個王朝的夢魘。
在5代十國的混亂時期,中原王朝雖然談不上兵精糧足,至少保留著好戰之風,因此那個時候契丹,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形成威脅。
但是到了後來。而皇帝是警察的愚蠢舉動,讓這個遊牧部落得到了漢人般的力量,從那以後他們的國力蒸蒸日上,並迅速對南方的幾個政權構成威脅。
之所以會有如此之快的變化,是因為石景堂那個大傻子將幽雲十六州全都獻給了契丹,並做了契丹的兒皇帝。
濟南從此也擁有了中原農耕文明的生產力,而且對之十分重視,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新的製度。並在政治形勢當中將漢人的人才和事物並入南院係統管理,雖然南醫院係統的最高掌權者仍然是出身遼國貴族的本人,但這已經足夠可以團結漢人人才並完成對相關事物的處理。
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北院係統的加強,也因為可以從南院政治體係當中借鑒到足夠的經驗,而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聯合國對於木部落的管理因此而有了較為成效的,結果要不是佛家在這個時候廣泛地傳入,恐怕遼國的冰封隻剩足以將西域散落的各個小國全都統一起來。
不過,遼國顯然沒有這麽強大的願望,相比而言,在南方已經完成了基本統一的宋朝,才是他們在軍事上最為讓人擔憂的敵人,因此向東向西的擴張,在南方有這麽個敵人的情況之下,都顯得不太現實。所以如果能夠給宋朝添一些麻煩,那麽遼國一定是非常樂意的。
而今這樣一個好契機就擺在他們的麵前,又怎麽可能被他們所輕易忽視呢?
對於一國兩製的好處,李寧在1000多年之後,仍然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他是為了團結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出現的一種政治體製,而並非為了提高政治效率和科學.運作的程度而出現的,但利益的妥協是政治的基本性成分。因此,在這方麵李寧也不認為有什麽可以指摘的。
他現在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在這樣一個製度之中找出一定的破綻來,如果做不到的話,很難從政治角度對聯合國進行徹底的打擊,而一般情況之下,如果不能在這一方麵做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在軍事上積累足夠的優勢才可以對聯合國出手,然而現在,宋朝的基本麵比遼國還有所不如,因此想要對遼國出手的話,率先應該擔心的是自己的腦袋而非敵人的首級。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遼國所帶來的威脅,就足夠讓人感到恐慌了。
而在政治和軍事都被動的情況之下,大宋朝廷的那些士大夫們就算再聰明,也不可能僅憑競爭對手和絞盡腦汁就能夠想出,對付敵人的辦法來。
所以,如果非得要想出什麽辦法來的話,或者說能夠想出來辦法,恐怕都無法以這樣的目的鋪展開來,所以,想要在這場紛爭當中取得優勢,那麽能夠選擇的區間一定不再戰勝遼國這方麵,而在於穩住他。
這是李寧和皇帝都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每年也在書信當中清晰地告訴皇帝,如果實在不行的話,那麽一定要想辦法穩住遼國這個龐然大物,因為他們也有30多年不打仗了,因此,也不敢輕易地南下入侵宋朝,更何況一旦他們內部發生動.亂,那麽西夏任這條豺狼就很有可能會對他們構成威脅,對同屬於遊牧民族的遼國來說,西夏的那些小把戲很有可能早就已經看在眼裏,因此他們不可能不駕馭地方。
中原王朝的那些曆代兵書當中,有一句話闡述了聯合博弈當中最為經典的要義,那就是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心下人一直在默默耕耘,默默的等待,等待著宋朝的疲弱慢慢地顯現出來,等待著他們認為的時機成熟而如今它們的到了宋朝的,但將來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等到遼朝的,因此遼國的君臣們不可能不對身邊的這個豺狼小心提防,正如他們地方,國內的祖卜人,女直人或者西北招討司的那些琳琅滿目的族。
所以宋朝如果選擇這一策略的話,那麽遼國人就不得不慎重地進行考慮,因為他進一步保證了雙方開戰的可能,而在這種可能所能引起的各種思考當中,擔憂會慢慢的蔓延到遼國君臣的心中,屆時問題將可能比現在想象的,要有利於宋朝,宋朝最擔心的就是那群北方蠻子禿然傻了吧唧的衝過來要與他們決一死戰,隻要他們一認真思考起來,宋朝這個中原文明的集大成者,就不用擔心在智慧方麵輸給對方多少了。
但當李寧真的進京之後,他所聽到的一種傳聞卻讓他擔憂起來,在房間所流傳的各種傳聞,以及他的那些手下們為他收集而來的消息當中,有一條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那就是有人在這個時候提出了核心的策略。
如果想要圍住北方的那些蠻子,那麽核心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在這方麵做出了曆史實踐,並且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宋朝的史大夫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卻看到了是多不妥的地方,通過婚姻締結的盟友關係或許真的可以維持一定時間的和平,然而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宋朝的士大夫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強調氣節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們不願意將漢家兒女,像王昭君一樣嫁到北方去。
然而,如果這條路走不通的話,又有哪些路可以走呢?而且那些同意走這條路的人會讓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好過嗎?要知道宋朝的朝廷當中有很多都是務實官員,他們既可以向夏竦一樣奸猾,也可以像龐籍一樣忠誠。
他們的意見往往是左右衝突的,但也往往構成了朝政的主體部分,那些所謂的君子政客們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而這群人當中又有多少人會支持和親政策呢?如果沒有李寧是不信的,甚至他認為這一策略的提出者正是出自這群人之中,而之所以會在坊間流傳這樣的討論,是因為這些人想要看一看水的深淺。
李寧很快意識到,皇帝的女兒們現在其實都還很幼小,長公主是去年才出生的,到現在恐怕還沒有一歲,李寧記不清長公主的生日,但是知道這位在將來惹出不少事端的公主確確實實是皇帝的心頭肉,皇帝是斷然不會同意將她遠嫁到北方去的,即便是約定婚姻也不會答應。
那麽,締結合約的方式就隻剩下一種了。
在30年前長垣之盟的時候,30萬歲幣就讓遼國老老實實,如果給他們增加20萬的話,說不定這段和平還可以繼續維持下去,而在原本的曆史上,幾年之後,遼國和宋朝的談判就是這樣結束的。
然而在這一曆史上,事情似乎出現了小小的變故。
樞密院往來國信所提供的最新消息,北朝皇帝曾經給官家寫了一封措辭十分謙和的書信,但在其中卻鮮明地表達了他對於光幕司事務的好奇。
其中有一點是最讓官家擔憂的,北朝皇帝提出,在光幕司征戰和麵對西夏這兩場戰爭的過程當中,宋朝很有可能出現兵力不濟的情況,因此遼國這個名義上的兄弟之邦,當然書信當中並沒有提及名義上的這幾個字,也不會有類似的表達相反,北朝皇帝十分真知眾知的重申了兩國的革命友誼,似乎他們真的共同麵對過同樣的敵人一般,他所要表達的意圖卻讓官家感到擔憂,因為北朝皇帝是真的想要找一些共同的敵人來胖揍一頓,以便在這個過程當中像宋朝一樣攫取一些利益,他的意思是希望能夠派兵參與到光幕司的征戰當中,甚至可以為宋朝擺平西夏,前提是,要錢
此時的亞曆山大恐怕還不知道,在遙遠的天國的另外一側,已經有人熟悉了希臘的工兵製度,並一頭把自己的軍隊當成是經濟交換的籌碼,用來為名義上的友邦開疆拓土。
這樣危險而又積極的嚐試,並不意味著能夠收獲良好的結果,因為宋朝追求穩妥的那些士大夫們,一定會積極的進行阻止,但如果阻止失敗,那麽他所帶來的各種後果,都將是極富想象力的恐懼。
而這一天讓人恐懼的一幕發生了,在渡河進行修整一段時間之後,差不多是在9月15號左右,天空當中竟然出現了詭異的日食。
這在希臘通常是被看作兇兆。不過祭司阿裏斯坦德卻告訴士兵們說這是吉兆,因為並非希臘的保護神太陽神阿波羅,而是波斯人崇拜的月亮女神阿施塔特的光芒被掩蓋了。這些話有可能是善於對付迷信者的亞曆山大教給阿裏斯坦德說的。這位國王的智慧也總能壓倒他自己的迷信心理。無疑,月食的出現對亞曆山大本人也會帶來巨大影響,不過在他的頭腦中,征服的願望永遠都能占據上風,無論發生任何情況,他都會始終全神貫注於自己的軍隊。在亞曆山大的諸多品格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總能用智慧壓倒迷信心理這一點。
渡過底格裏斯河之後,馬其頓人開始沿河流東岸前進,戈爾迪亞納山脈即色諾芬所說的卡都西亞山脈)位於軍隊左翼。四天之後,他們與大流士的1000名騎兵前哨遭遇。在此之前,大流士已經蹂躪了此處的土地,因此馬其頓人在這裏很難獲得給養。
雖然亞曆山大到此時為止已經征服了如此廣大的土地,但大流士所丟失者卻不過是其龐大帝國的一小部分而已。與從幼發拉底河到印度河、查可薩提河之間廣闊土地所能提供的資源相比,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根本不算什麽。這些土地上的人民也一樣勇敢,而且忠於大流士。但在過去兩年中,這位波斯大王除了從整個帝國人口中征召另一支大軍以外就別無其他作為。既沒有嚐試阻止亞曆山大占領邊疆各省,幹擾馬其頓人的圍攻戰,阻斷其必經之路上的山口,也沒有支援自己在愛琴海上的艦隊,後者本是所有這些行動中最容易實現也最迫切的。更有甚者,大流士不僅將亞曆山大放過了所有山口,甚至沒有對其渡過兩條寬闊、湍急河流的行動施以任何阻撓。另外,他也能夠很輕易地將土地化為赤地,使亞曆山大無法繼續深入。但最終由於大流士軍事戰略的無能(或是根本沒有戰略),導致馬其頓人能夠一路享用著豐厚的補給,積累起巨大的財富,在軍隊物質條件和士氣都十分優秀的情況下進抵亞述。他無視了無數次摧毀馬其頓軍隊的機會,卻將全部希望孤注一擲,隻要他輸掉了這場會戰,便將永遠失去自己的帝國。
毫無疑問,以上所有這些要點,波斯戰略家們都肯定做過徹底的討論,雖然他們互相可能會意見相左,但這些人物本身也必定是一些聰慧能幹之人。可話雖如此,所有這些人都對己方在開闊地的數量優勢(尤其是騎兵方麵)抱有十足信心,堅信能夠將亞曆山大小小的軍隊摧毀。因此,他們認為最佳策略便是允許亞曆山大進入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再在這樣一個他無法安全退卻的遙遠之地給其致命一擊。按照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亞曆山大越是遠離家鄉就越是危險,所以才讓他安然渡過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最重要的是,如果亞曆山大在底格裏斯河附近被擊敗,他就會被趕入亞美尼亞山地或美索不達米亞,波斯軍隊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追擊並將他徹底摧毀;而即使大流士再次失利,他退往巴比倫的道
路也暢通無阻。
亞曆山大此時已經在王位上坐了五年,他已經成為了希臘的主人,在多瑙河上針對野蠻人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戰役,懲罰了伊利裏亞人,並用底比斯的毀滅教訓了希臘人不要惹他發怒。在那之後,他又征服了小亞細亞,翻過崇山峻嶺,跨過大河,在一場激烈的大會戰中擊敗大流士,徹底摧毀了波斯大王的軍隊。另外,他還進行了古代世界中最偉大的圍攻戰,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埃及以及超過100座設防城鎮,建造了數座城市,將波斯艦隊驅逐出愛琴海,征服了整個地中海海岸,深入波斯帝國心髒,將兩條大河天險置於身後。盡管因為進行圍攻戰和在各地建立政府而耽誤了一些時日,但亞曆山大此時還是已經行軍超過6000英裏,而且在此過程中肯定還要帶著與現代軍隊一樣龐大的輜重縱列。不過他真正的使命才剛剛開始,爭奪亞洲統治權的最終決鬥也即將到來。
大流士已經失去了以往的決斷力。這位國王在和平時期是一位出色的統治者,但在戰爭中卻是自己的大敵,而且似乎自家人在伊蘇斯會戰被俘後就已經精神癱瘓。亞曆山大將大流士的家屬作為人質,即足以保證大流士在某種程度上行動受限。雖然亞曆山大是一位極為高尚的人,但他還是決定將這些家屬的利用價值發揮到最大程度,既是對大流士,也是對他自己的軍隊。如果他遭遇了嚴重失利,這些人質就能發揮出無可限量的作用。另外,亞曆山大之所以將大流士的家屬留在軍營中而不是送到後方城市,原因也不止如此。對這些家屬而言,他們的人身安全隻有在馬其頓士兵的簇擁下才能得到最佳保障。她們心中也很清楚,現在會戰即將爆發。如果大流士因失敗被迫再次潛逃,她們又能如何保全自己?對亞曆山大而言,將這些人質留在自己身邊並給予她們最顯赫的待遇,足以使自己在波斯國王長久的朋友和臣民之間顯得更加光彩奪目、地位也更加重要,使他在控製這些人民時力量增加百倍。在阿貝拉會戰之間的某一時刻,大流士的妻子斯塔蒂拉王後因病去世。一些曆史學家稱其死因為難產,但如果真是這一原因導致悲劇,時間又顯得太晚,因此其真正死因可能是跋涉的勞累或是被俘的羞恥以及對家鄉的思念。據說亞曆山大也盡一切可能體麵地將這位王後下葬,表現出贏得人民好感的天生能力。這些可能都是事實。如果此事並非如此,亞曆山大的政敵肯定會對他大加批判。
然而,李寧得到的消息卻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