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已經是安三溪帶著他的騎兵小隊在草原遊蕩的一個月後了。


    到達草原後,斥候發現了一個小部落。


    斥候偵查後迴報:這個部落隻有四百多人,有成年男人一百三十三人,壯年婦女一百五十人,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這個部落很窮,力量很弱,所以才被排擠到靠近大明的地方放牧。


    安三溪策馬走上一個小山崗,用望遠鏡看著下邊河流彎曲處,分布的氈包,他數了數,大概有七十多個。


    心裏算了一下大概就知道了情況,這是一個很小的邊緣部落。


    有千餘頭牛,不到一萬隻羊。


    “所有人都有了,這個部落就是我們第一個征服的目標,我再說一次,草原上的生存規則就是弱肉強食,強者兼並弱者。你們都跟我學了兩個多月的蒙語,聽了兩個月的草原上的故事。現在我們就衝下去,打垮他們,然後這裏就是我們的部落。女人和崽子也是我們的女人和崽子。隻要身高不過車輪的男孩子就不要亂殺,懂嗎。”


    “明白!”小崽子們的迴答像狼嚎一樣。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他們到了草原上,感覺自己的馬術在飛速的提高,盡管格鬥技術還不行,但是他們有足夠的火器來彌補。


    早就想著打一仗,證明一下自己。


    每個人都把操典在心裏默想了一遍,控製自己緊張的心情。


    畢竟他們是高強度訓練出來的,而且裝備和補給都遠超過這個時代。


    馬鞍前麵兩側的槍套裏,左右各插著三隻雙管短火銃。還有各一支燧發槍馬槍。每人四枚手榴彈,還有楊凡從現代買來的馬刀。


    楊凡給他們裝備的是現役的65式軍刀,這種刀在使用中廣受好評。改刀刃長96厘米,精鋼打造,刀身鍍鉻。


    這些新兵的馬刀是不開刃的。


    重1.85公斤的馬刀揮舞起來,缺少膂力是很容易傷著自己和軍馬的,所以隻有那些資深騎兵的馬刀才會開刃,


    但即使不開刃,借著軍馬的衝擊慣性,在馬上平置的一柄軍刀仍然可以輕易地把敵人頭顱削落。


    騎兵作戰,這個時代一般都是用長槍,但是,長槍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楊凡根本沒喲這個時間。


    所謂,月棍年刀一輩子槍。


    練刀很快,幾個月就差不多,楊凡有現代編纂的騎兵操典,絕對是騎兵戰術和技術的巔峰水準。


    現代騎兵刀法也是幾百年沉澱下來,加上現代的科學研究最後確定的。完美超越這個時代水準。


    而長槍在馬上不好放置。放置不好,容易紮到前邊的人和馬,造成無謂的傷亡。


    馬上固定長槍,需要雁翅環和得勝勾等裝備,還額外的增加了重量。


    騎兵不可能一直用手拿著長槍,那樣用不了多久,手都酸了。作戰時根本握不住槍。


    而且,用手持槍,行軍和作戰時容易紮到前邊的人,很不安全。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一般都是在馬鐙前麵安裝一個銅筒子,馬鞍子前邊側麵安裝一個鉤子。


    把長槍插進馬鐙連著的筒子裏,上邊用得勝勾固定。這樣在顛簸的馬上,長槍也不會丟失,而且長槍的槍尖是朝天上的,也不會紮到前邊的友軍。


    楊凡明白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的道理。


    敵人衝上來,有長槍的一方肯定占優勢。


    但是,不會用這種沉重的兵器,隻是徒增累贅,還不如放棄,反正有防暴頭盔和防刺服。不如硬抗劃算,省下來的重量可以多帶補給和火器彈藥。


    在馬刀的選擇上,楊凡也傷透了腦筋。


    關於用直刀還是彎刀,困擾了楊凡很久。


    這不是個小問題,直刀和彎刀在亞歐大陸各個國家和文明中,在曆史上反複的變換。


    但每一次的變換,背後都有現實的考量和戰場實際的變化做依據。


    直刀和彎刀的優缺點,楊凡和塗山月、林月如討論了好久。


    她倆都是用刀的行家,水平非常不錯。


    總體上來說,同樣的重量和厚薄、粗細下,直刀比彎刀長,也就是說直刀先刺死對手。


    而劈砍時情況就反過來了。


    注意,以下的原理有點燒腦。


    直刀的重心在刀脊線上,有的往前點,有的往後點。


    劈砍時需要技巧,不然你輪起來,劈砍的位置容易錯位。眼睛看著是一個地方,實際砍中的是偏下的位置。


    因為重心不好把握,容易砍偏了。


    但是彎刀不同。


    刀身是弧線,重心根本不在刀上。


    而是在弧線後麵的空中。這樣的話,劈砍時就非常容易控製方向,落刀位置精準。


    這個原理好比手榴彈的木柄,箭矢的長杆,重心往後移動,可以增加穩定性。


    所以當時,林月如做了非常經典的總結:“選擇直刀和彎刀的標準,要看老爺兵員的素質。如果老爺的兵都是久經訓練的老兵,就裝備直刀。直刀練好了揮動範圍大,極難防禦,刺殺也可以直接透甲。”


    “如果老爺的兵都是臨時招募的,疏於訓練,民兵之類的,最好裝備彎刀。因為彎刀訓練時間短,難度低,上手快。但彎刀隻能砍殺,刺擊效果不好,對付著甲的敵人,彎刀很難捅進去。砍殺可不好破甲。”


    塗山月也補充道:“老爺你看草原上的部落為什麽都是用彎刀,就是因為當今的蒙古人根本沒有常備軍。作戰時都是臨時招募起來的牧民,這種缺乏專業訓練的招募兵,隻能用彎刀。”


    當時楊凡問道:“那秦漢和隋唐為什麽用直刀。”


    塗山月說道:“那時候國家強大啊,訓練有素啊,宋朝開始軍事力量就不行了,開始削弱武將和軍隊了,訓練跟不上就沒法裝備直刀了。用不好啊。難度差的不是一點啊。”


    楊凡後來用去翻了翻歐洲的資料,發現真是這個樣子的。


    英法兩國都是歐洲騎兵的巔峰之作,結果發現用直刀的都是貴族和軍官,用彎刀的都是士兵。


    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軍官和貴族久經訓練,所以才敢用使用難度大,但敵人不好防禦的直刀。士兵都是兩三年一茬的流水兵,用彎刀上手更快。降低了訓練成本。


    楊凡的民兵要是發放武器,就是用彎刀更好。


    不過林月如繼續補充道:“直刀和彎刀之爭延續了上千年,其實是各有優勢,大明現在用的刀其實都是直刀和彎刀的綜合體,雁翎刀、繡春刀、禦林軍刀、戚家刀等,都是刀身直,但刀尖彎曲一些的形製,盡量做到兩者綜合,在保留刺擊破甲的能力後,盡量降低使用難度。”


    楊凡搞清楚後,最終下定決心,給自己小小的騎兵小隊裝備了後世軍隊製式的65式軍刀。


    安三溪一聲令下,三十名騎兵拉成一排,肩靠著肩,出現在山崗上。


    剩下的人在五裏地之外的一片鬆林裏隱蔽,他們看守著其餘的馬匹和輜重。


    很快,營地裏的牧民發現了,山崗上出現了一群穿著花衣服的人,草原上除了牧民,武裝成群出現的,剩下的就隻有一種人----馬賊。


    下邊的營地瞬間就亂了。


    壯年男子忙著找馬,壯年女子衝進氈包裏找弓箭,老人把小孩子趕進氈包躲藏。


    安三溪冷冷的看著下邊的四百多人,說道:“前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