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臣聽姨母的
村姑有靈泉,重生權臣嗜寵如命 作者:雲暖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姨母亦是如此想法?”
段韶沒有正麵迴答高演,而是看向婁昭君問道。
“孝先,姨母也不想朝堂政變。
隻是…
實不相瞞,今個兒楊愔攛掇皇上要把演兒外派到江州,把湛兒外派到定州。
你說,他這是什麽意思?
想分離瓦崩我高家的權利?
所以,今日傳你來,就是問問你的想法?
你是高洋托負新皇的托孤大臣,按理說你應該是支持新皇的。”
聽話聽音,自己的想法無足輕重。
在皇家麵前,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無權幹涉君主的決定!
段韶起身,對婁昭君躬身行禮道:“姨母,孝先從小就來到您和姨父身邊,沒有您和姨父悉心教導傳授武藝,也沒有孝先的今天。
姨母,新皇年紀尚輕,秉性純良,性格上確實是懦弱了些,才使得丞相不得不操勞過度。
不過,姨母您是大齊的定海神針,也是整個高家的主心骨。
姨母,隻要是您決定的,不論是誰坐在那個位置,甥兒都不反對,甥兒的一顆心都是忠於高家和姨母您的!”
段韶的一席話語如一顆定心丸,熨貼了婁昭君的心!
“好!好!好!”
婁昭君點頭連說三個好字。
然後繼續說道,“哀家就知道孝先是個好的。接下來,咱們母子四人就來商量商量如何對策?把你們各自的想法都說出來聽聽。”
高湛說:“母後,首先您要走出後宮。
曆代君王祖製,後宮不得幹預朝政。
兒臣以為母後要移駕中宮昭陽殿,坐在首位,要讓那漢好李祖娥及她生的廢物皇帝認請現實,誰才是大齊真正能做的了主的。
隻要您發一道懿旨,直接廢除高殷這個廢物,再發一道詔書召告天下,推舉六哥榮登大寶。
看誰有異議,殺了便是!
反正當初二哥還不是直接越過了大哥的幾個幼子,把大拳攬在手裏……當初若是大哥沒有遭遇不測,哪裏有二哥什麽事,又怎能輪到高殷這個廢物登上皇位?”
“九弟,休得胡言!免得讓母後傷感!”
高演連忙喝斥高湛,生怕母後難過。
“無礙!事兒已經發生了,哀家再難過,也無濟於事,傷了身子,和該受罪的是自己。
演兒,說說你的應對之策。”
婁昭君擺手說道。
太皇太後類昭君早已從喪夫喪子之痛走了出來,那段灰色歲月,簡直要了她這條老命,如今她想通了,斯人已逝,皆是命數!
再痛苦再難過都無濟於事,終歸傷的是自己。
高演略一思量道:“母後,段姨兄,我是這樣想的,既然九弟覺得我適合登上那個位置,我自己也認為可以。
身為一國之君,不僅要有學識和才華,還要有應變能力,更要有攘外必先安內的本領。
首要的就是注重民生,一個國家理應以民為本,無民不成國。君王要仁慈孝賢,體恤百姓,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賦稅。知人善用,萬不可嫉賢妒能……
我說的這些,段姨兄覺得意下如何?
可具備一個君王的才能?”
段韶忙拱手道:
“王爺文韜武略堪稱大才!
王爺您覺得自己能,那就能!
隻要姨母認可您,臣就擁護您!
臣聽姨母的!
姨母她老人家在臣心裏那就是定海神針,是能夠扭轉大齊乾坤大局之人!
在姨母和兩位姨弟麵前,臣隻是臣!
臣萬不敢鬥膽妄加幹涉皇家之事!”
段韶放低姿態且非常明智的迴答,不發表意見,隻表示服從。
段韶深知明則保身的道理,人家的心裏都已經有了考量定數,自己還說啥?那就啥都別說!
言多必失!
段韶的態度,與高歸彥、楊愔及另外幾位輔助大臣,兩相比較,使得高演與高湛覺得還是段韶最可靠,擺正其位,認清事實。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君可定臣生死,臣不得淩駕於君之上。否則,就是自尋死路。
二王相互對視一笑,一致對段韶的態度表示很滿意。
高家擁有段韶這匹能馳騁沙場的忠誠黑馬,且有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大才,其他人皆是嘍囉,有何可懼?
高湛起身對太皇太後婁昭君說道:“母後,兒臣以為,咱們就假意答應他們,同意外派,在外派之前,母後以為我們踐行為由,在宮外尚書令苑設宴,宴請百官。
咱們借機把禍亂朝堂的楊愔黨一舉拿下,若是他們老老實實認罪,姑且留他們一條性命,就給他們判個流放北方苦寒之地修補長城去。
不然,若是不服且勢死抵抗的話,那就直接打殘,抓入大牢,定罪當斬!”
高湛出言,可謂是惡毒狠辣!
段韶心中很是反感,但嘴上保持緘默。
“行!就這麽辦!即刻就給文武百官下帖子,就以你二人的名義,邀約明日宴請百官。
不要把袁家帶進去。
袁家隻管坐定中宮發號施令,待你們把楊愔黨抓獲,袁家發懿旨廢除高殷,讓賢能者高演即位。
袁家還當中宮皇太後,擺脫掉那個勞什子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聽在哀家耳朵是猶如一隻老妖婆,極不入耳!”
“是呢!是呢!母後年輕漂亮著呢,當皇太後多好?才不要當太皇太後呢!”
馬屁精高湛最會哄婁昭君開心。
翌日。
一大早,趁百官還未臨之際,長廣王高湛就在尚書省苑內安排了數十名暗衛藏身。
又對參與宴會有意與他交好的鄖貴賀拔仁、解律金等老臣約定好,說:“待我敬酒敬到老匹夫楊愔時,我就連勸他三杯酒,他最多隻能喝兩杯酒水亦是極限了,絕對不會喝這第三杯酒的。
那麽我就可借機摔了酒杯。
咱們就以摔酒杯為號令,伺機把楊愔黨,一舉拿下,隻要他們反抗,就給我狠狠的打!
老東西!真拿自己當根蔥了,敢橫插豎闖地指點我高家的江山,他以為他是誰?”
“是是是!王爺言之有理!
論忠心,我們哪一位比他們忠心少?
他如此得權,還不是仰仗先皇對他青睞有加?才得以托此大任,成為新帝的托孤大臣?
北方水災,不是他一味地削官整頓的借口!充其量他就是一個道貌岸然地偽君子,如此做法,還不是為了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力?”
太師斛律金憤憤然地說道。
其他幾人也都跟著附和。
尚書省令苑內,朝中官員,不論是新貴還是舊勳凡是接到請帖的都坐著馬車紛紛前來為常山王和長廣王外派餞行。
楊愔及他的一眾親信也都於頭天下午接到請帖。
中書侍郎鄭頤接到請帖時後,思量再三,終覺明日必是一場鴻門宴,決計不去。
當晚就動身前去丞相府,叩響門環,遞了拜帖,說有急事要與丞相商議,門房直接開門讓人進來。
楊愔把鄭頤帶到自己的書房,說:“鄭侍郎,你有何事?急急忙忙,慌慌張張?”
鄭頤說:“丞相大人,趁著時間還沒消禁,請趕快傳信給他們幾,二王此次宴請,我覺得事情不會那麽簡單!
以高湛那麽猖狂跋扈的性子,怎可會如此答應的順順利利,還大肆宴請百官?
我思量,他們是借此次宴請在有意的拉攏百官。
於我們而言無疑是一場鴻門宴呐!
還望丞相三思,我們切不可貿貿然前去。”
楊愔聽後,哈哈大笑,不以為然地說道:“鄭侍郎你多慮了!
我等保的是大齊的江山,忠心的是高家皇權。我等對國家可謂是一片赤誠之心,日月可鑒!
常山王與長廣王,他們又豈能瞧不見?
我楊愔削官整頓一心一意都是為大齊的黎民百姓著想,兩袖清風,不妄不貪!
常山王與長廣王,於公是同朝為官。於私,他二人都是我的小舅子。既然他們欣然同意外派速職,我做為姐夫,豈有不去赴會為他二人踐行的道理?
理該當去!”
中書侍郎見勸不醒楊愔,無奈隻得悻悻然離去。
他有心想再去勸勸其他幾人,可是眼見宵禁時間又要到了,隻得無奈迴到家中。
他思量來思量去,一夜沒睡,將近天明時分才睡了過去。醒來之時,已到辰時。匆匆起床,也未和家人打聲招唿,就出了府,試圖去勸說燕子默、可朱天混等人,莫去赴宴。
然,待他到各家府邸,守門小廝告之,自家老爺坐上馬車剛走。
鄭頤心神不寧,大汗淋漓。他的第六感直覺告訴他,丞相太過於自負,將要大難臨頭,還不自知,不由得仰天長歎,“天要亡人,一切皆是定數!”
段韶沒有正麵迴答高演,而是看向婁昭君問道。
“孝先,姨母也不想朝堂政變。
隻是…
實不相瞞,今個兒楊愔攛掇皇上要把演兒外派到江州,把湛兒外派到定州。
你說,他這是什麽意思?
想分離瓦崩我高家的權利?
所以,今日傳你來,就是問問你的想法?
你是高洋托負新皇的托孤大臣,按理說你應該是支持新皇的。”
聽話聽音,自己的想法無足輕重。
在皇家麵前,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臣無權幹涉君主的決定!
段韶起身,對婁昭君躬身行禮道:“姨母,孝先從小就來到您和姨父身邊,沒有您和姨父悉心教導傳授武藝,也沒有孝先的今天。
姨母,新皇年紀尚輕,秉性純良,性格上確實是懦弱了些,才使得丞相不得不操勞過度。
不過,姨母您是大齊的定海神針,也是整個高家的主心骨。
姨母,隻要是您決定的,不論是誰坐在那個位置,甥兒都不反對,甥兒的一顆心都是忠於高家和姨母您的!”
段韶的一席話語如一顆定心丸,熨貼了婁昭君的心!
“好!好!好!”
婁昭君點頭連說三個好字。
然後繼續說道,“哀家就知道孝先是個好的。接下來,咱們母子四人就來商量商量如何對策?把你們各自的想法都說出來聽聽。”
高湛說:“母後,首先您要走出後宮。
曆代君王祖製,後宮不得幹預朝政。
兒臣以為母後要移駕中宮昭陽殿,坐在首位,要讓那漢好李祖娥及她生的廢物皇帝認請現實,誰才是大齊真正能做的了主的。
隻要您發一道懿旨,直接廢除高殷這個廢物,再發一道詔書召告天下,推舉六哥榮登大寶。
看誰有異議,殺了便是!
反正當初二哥還不是直接越過了大哥的幾個幼子,把大拳攬在手裏……當初若是大哥沒有遭遇不測,哪裏有二哥什麽事,又怎能輪到高殷這個廢物登上皇位?”
“九弟,休得胡言!免得讓母後傷感!”
高演連忙喝斥高湛,生怕母後難過。
“無礙!事兒已經發生了,哀家再難過,也無濟於事,傷了身子,和該受罪的是自己。
演兒,說說你的應對之策。”
婁昭君擺手說道。
太皇太後類昭君早已從喪夫喪子之痛走了出來,那段灰色歲月,簡直要了她這條老命,如今她想通了,斯人已逝,皆是命數!
再痛苦再難過都無濟於事,終歸傷的是自己。
高演略一思量道:“母後,段姨兄,我是這樣想的,既然九弟覺得我適合登上那個位置,我自己也認為可以。
身為一國之君,不僅要有學識和才華,還要有應變能力,更要有攘外必先安內的本領。
首要的就是注重民生,一個國家理應以民為本,無民不成國。君王要仁慈孝賢,體恤百姓,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賦稅。知人善用,萬不可嫉賢妒能……
我說的這些,段姨兄覺得意下如何?
可具備一個君王的才能?”
段韶忙拱手道:
“王爺文韜武略堪稱大才!
王爺您覺得自己能,那就能!
隻要姨母認可您,臣就擁護您!
臣聽姨母的!
姨母她老人家在臣心裏那就是定海神針,是能夠扭轉大齊乾坤大局之人!
在姨母和兩位姨弟麵前,臣隻是臣!
臣萬不敢鬥膽妄加幹涉皇家之事!”
段韶放低姿態且非常明智的迴答,不發表意見,隻表示服從。
段韶深知明則保身的道理,人家的心裏都已經有了考量定數,自己還說啥?那就啥都別說!
言多必失!
段韶的態度,與高歸彥、楊愔及另外幾位輔助大臣,兩相比較,使得高演與高湛覺得還是段韶最可靠,擺正其位,認清事實。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君可定臣生死,臣不得淩駕於君之上。否則,就是自尋死路。
二王相互對視一笑,一致對段韶的態度表示很滿意。
高家擁有段韶這匹能馳騁沙場的忠誠黑馬,且有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大才,其他人皆是嘍囉,有何可懼?
高湛起身對太皇太後婁昭君說道:“母後,兒臣以為,咱們就假意答應他們,同意外派,在外派之前,母後以為我們踐行為由,在宮外尚書令苑設宴,宴請百官。
咱們借機把禍亂朝堂的楊愔黨一舉拿下,若是他們老老實實認罪,姑且留他們一條性命,就給他們判個流放北方苦寒之地修補長城去。
不然,若是不服且勢死抵抗的話,那就直接打殘,抓入大牢,定罪當斬!”
高湛出言,可謂是惡毒狠辣!
段韶心中很是反感,但嘴上保持緘默。
“行!就這麽辦!即刻就給文武百官下帖子,就以你二人的名義,邀約明日宴請百官。
不要把袁家帶進去。
袁家隻管坐定中宮發號施令,待你們把楊愔黨抓獲,袁家發懿旨廢除高殷,讓賢能者高演即位。
袁家還當中宮皇太後,擺脫掉那個勞什子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聽在哀家耳朵是猶如一隻老妖婆,極不入耳!”
“是呢!是呢!母後年輕漂亮著呢,當皇太後多好?才不要當太皇太後呢!”
馬屁精高湛最會哄婁昭君開心。
翌日。
一大早,趁百官還未臨之際,長廣王高湛就在尚書省苑內安排了數十名暗衛藏身。
又對參與宴會有意與他交好的鄖貴賀拔仁、解律金等老臣約定好,說:“待我敬酒敬到老匹夫楊愔時,我就連勸他三杯酒,他最多隻能喝兩杯酒水亦是極限了,絕對不會喝這第三杯酒的。
那麽我就可借機摔了酒杯。
咱們就以摔酒杯為號令,伺機把楊愔黨,一舉拿下,隻要他們反抗,就給我狠狠的打!
老東西!真拿自己當根蔥了,敢橫插豎闖地指點我高家的江山,他以為他是誰?”
“是是是!王爺言之有理!
論忠心,我們哪一位比他們忠心少?
他如此得權,還不是仰仗先皇對他青睞有加?才得以托此大任,成為新帝的托孤大臣?
北方水災,不是他一味地削官整頓的借口!充其量他就是一個道貌岸然地偽君子,如此做法,還不是為了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力?”
太師斛律金憤憤然地說道。
其他幾人也都跟著附和。
尚書省令苑內,朝中官員,不論是新貴還是舊勳凡是接到請帖的都坐著馬車紛紛前來為常山王和長廣王外派餞行。
楊愔及他的一眾親信也都於頭天下午接到請帖。
中書侍郎鄭頤接到請帖時後,思量再三,終覺明日必是一場鴻門宴,決計不去。
當晚就動身前去丞相府,叩響門環,遞了拜帖,說有急事要與丞相商議,門房直接開門讓人進來。
楊愔把鄭頤帶到自己的書房,說:“鄭侍郎,你有何事?急急忙忙,慌慌張張?”
鄭頤說:“丞相大人,趁著時間還沒消禁,請趕快傳信給他們幾,二王此次宴請,我覺得事情不會那麽簡單!
以高湛那麽猖狂跋扈的性子,怎可會如此答應的順順利利,還大肆宴請百官?
我思量,他們是借此次宴請在有意的拉攏百官。
於我們而言無疑是一場鴻門宴呐!
還望丞相三思,我們切不可貿貿然前去。”
楊愔聽後,哈哈大笑,不以為然地說道:“鄭侍郎你多慮了!
我等保的是大齊的江山,忠心的是高家皇權。我等對國家可謂是一片赤誠之心,日月可鑒!
常山王與長廣王,他們又豈能瞧不見?
我楊愔削官整頓一心一意都是為大齊的黎民百姓著想,兩袖清風,不妄不貪!
常山王與長廣王,於公是同朝為官。於私,他二人都是我的小舅子。既然他們欣然同意外派速職,我做為姐夫,豈有不去赴會為他二人踐行的道理?
理該當去!”
中書侍郎見勸不醒楊愔,無奈隻得悻悻然離去。
他有心想再去勸勸其他幾人,可是眼見宵禁時間又要到了,隻得無奈迴到家中。
他思量來思量去,一夜沒睡,將近天明時分才睡了過去。醒來之時,已到辰時。匆匆起床,也未和家人打聲招唿,就出了府,試圖去勸說燕子默、可朱天混等人,莫去赴宴。
然,待他到各家府邸,守門小廝告之,自家老爺坐上馬車剛走。
鄭頤心神不寧,大汗淋漓。他的第六感直覺告訴他,丞相太過於自負,將要大難臨頭,還不自知,不由得仰天長歎,“天要亡人,一切皆是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