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 斯諾著的《毛澤東傳》中,毛澤東有段迴憶,今天讀來很有啟發:在我讀過《禦批通鑑輯覽》以後,我斷定還是單獨求學的好。六個月後,我離開學校。自己訂立了一個讀書的計劃,規定每天在湖南省立圖書館中閱書。我十分地有規律和專心,在這個方式下費去的半年,我以為對我是極端可寶貴的。早上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在中午隻花去買兩個米餅來吃的時間,這就算是我每日的午餐。每天我留在圖書館中一直讀到閉館的時候。
在這自修的時期內,我讀了許多書籍,讀到世界曆史和世界地理。在那裏我以極大的興趣第一次閱讀了世界的輿圖。我讀了亞當·斯密士[亞當·斯密]的《原富》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物種起源》]和約翰·斯陶德·密爾[約翰·穆勒]所著的一本關於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騷[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學》和孟德斯鳩所著的一本關於法學的書。
《禦批通鑑輯覽》是幹隆皇帝親自參與、清朝官方纂修的一部綱目體編年通史。一百二十卷,記事上起伏羲氏,下迄明亡,是中國古代史籍中記事時間最長的一部史書,由正文和幹隆皇帝的批語兩部分構成。“禦批”一千九百多條,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朝代更迭的正統與偏安問題、儲君的預立、君臣倫理綱常,都有精彩獨到的見解。毛澤東不知天高地厚,小青年選擇自學皇帝大書,天馬行空,沒有任何思想束縛。這對沒有讀過大學,隻拿到過中專文憑的毛澤東(見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要在思想資源上、行動的深度上超越當時北大的教授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3] 1923年毛澤東作《賀新郎·別友》:“我自欲為江海客,更不為昵昵女兒語。山欲墮,雲橫翥。”這四句後來自改為:“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毛澤東比左宗棠從性格到做法更徹底:左宗棠晚年位極人臣,被朝廷封為二等恪靖侯。毛澤東卻不想要,他32歲那年就聲稱“糞土當年萬戶侯”。結果自己42歲就已位極主席。此後,他也不再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或“萬戶主”,因為自己就是“主”,人不能自己打倒自己。人的思想是一段一段的,主張會隨著身份、地位發生改變。
[4] 總結曆史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成大事的人,在積累蓄勢期間,必定有一個安寧心境的處所。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才能培養出“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修養,這也是為什麽大人物初入職場叫“出山”。意思是說,入職前潛伏在深山老林,像和尚一樣在清心寡欲地習讀、悟世。
[5] 徽國朱文公祠是兩個名稱的合稱:徽國,指安徽會館,在上東長街(今長沙蔡鍔路北段),今天已無。朱文公祠在原貢院東街(今長沙教育街),今天已無。朱文公指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徽州府婺源縣人,曾講授於嶽麓書院。朱熹住在安徽會館,教書在貢院東街,後人紀念的祠堂就設在安徽會館內,左宗棠教書就在這裏。
第五章 天人突現
第五章
天人突現
天下危亡
就在左宗棠臥龍蓄勢,準備轟轟烈烈出湖時, 19世紀40年代湘陰接連幾年的大旱災與大水災相繼頻發,讓他個人與家庭如遇滅頂之災,前途幾乎全部斷送。
左宗棠看到,個人的、群體的災難,比起國家、社會、天下的災難,小得已不起眼。但天下再大的災難,都是由一個一個家庭的不幸小災難聚積成。不能救自己、家人、族人、鄉人,則國家、社會、天下也就無從挽救。
因天災的意外裹襲,他個人的思想與行動軌跡開始過渡:由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逐漸融進時代的洪流。
第一次從陶家休假迴來,左宗棠知道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一下子不得了,他拍桌子罵娘。國破山河在,百姓不安生。“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據剛過世的南懷瑾先生考證,正是左宗棠的名言。
左宗棠怎麽這麽衝動?湘水校經堂早年“通經史、識時務”的教育,讓直率的左宗棠遇事常常直言不諱地評施政得失,口無遮掩地“謗訕朝政”。 22歲時,他已有話在先,並且單方麵發布了宣言:“身無半畝,心憂天下!”[1]
麵對中華五千年來未遭遇過的西夷入侵,他心急如燒。全麵了解後,他評價當下說:去年林則徐在廣東發起禁菸,是一件大快民心的好事,英國人藉口前來“啟釁”,昏庸的朝廷不去反擊,居然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充軍新疆,“是非顛倒如此,可為太息!”
國家已被撕開一道傷口,他很難做到冷靜,越說越憤怒:朝廷等到聽說英國人已經霸占了香港,反對林則徐而主和的琦善也被拿下問罪,才慌了手腳,不知道戰好還是和好,“而夷船且逼廣州矣”,這些都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一氣之下,左宗棠一口氣寫下四首“感事詩”,以抒憤懣,思考國事為什麽變壞,左宗棠認為,根源在於朝廷“上下相蒙,賢奸不辨”。
他用一個辛辣的比喻,諷刺朝廷說:就好比有戶人家,家裏的僕人與侍從相互勾結,合夥來欺騙主人。汪洋大盜都進門了,主人才慌張問,什麽情況?僕人與侍從聯合起來撒謊說,是鄰居家的夜狗在叫,哪裏有什麽盜賊?主人信了,又放心繼續睡大覺,聽憑汪洋大盜洗劫。這個主人真是蠢到家了啊!他借比喻罵當政者。(“譬之人家僕婢相通,蒙蔽主人,大盜及門,猶諉為鄰犬夜吠,彼主翁主婦固惛然罔知也。”)
</br>
在這自修的時期內,我讀了許多書籍,讀到世界曆史和世界地理。在那裏我以極大的興趣第一次閱讀了世界的輿圖。我讀了亞當·斯密士[亞當·斯密]的《原富》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物種起源》]和約翰·斯陶德·密爾[約翰·穆勒]所著的一本關於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騷[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學》和孟德斯鳩所著的一本關於法學的書。
《禦批通鑑輯覽》是幹隆皇帝親自參與、清朝官方纂修的一部綱目體編年通史。一百二十卷,記事上起伏羲氏,下迄明亡,是中國古代史籍中記事時間最長的一部史書,由正文和幹隆皇帝的批語兩部分構成。“禦批”一千九百多條,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朝代更迭的正統與偏安問題、儲君的預立、君臣倫理綱常,都有精彩獨到的見解。毛澤東不知天高地厚,小青年選擇自學皇帝大書,天馬行空,沒有任何思想束縛。這對沒有讀過大學,隻拿到過中專文憑的毛澤東(見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要在思想資源上、行動的深度上超越當時北大的教授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3] 1923年毛澤東作《賀新郎·別友》:“我自欲為江海客,更不為昵昵女兒語。山欲墮,雲橫翥。”這四句後來自改為:“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重比翼,和雲翥。”毛澤東比左宗棠從性格到做法更徹底:左宗棠晚年位極人臣,被朝廷封為二等恪靖侯。毛澤東卻不想要,他32歲那年就聲稱“糞土當年萬戶侯”。結果自己42歲就已位極主席。此後,他也不再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或“萬戶主”,因為自己就是“主”,人不能自己打倒自己。人的思想是一段一段的,主張會隨著身份、地位發生改變。
[4] 總結曆史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成大事的人,在積累蓄勢期間,必定有一個安寧心境的處所。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才能培養出“每臨大事有靜氣”的修養,這也是為什麽大人物初入職場叫“出山”。意思是說,入職前潛伏在深山老林,像和尚一樣在清心寡欲地習讀、悟世。
[5] 徽國朱文公祠是兩個名稱的合稱:徽國,指安徽會館,在上東長街(今長沙蔡鍔路北段),今天已無。朱文公祠在原貢院東街(今長沙教育街),今天已無。朱文公指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徽州府婺源縣人,曾講授於嶽麓書院。朱熹住在安徽會館,教書在貢院東街,後人紀念的祠堂就設在安徽會館內,左宗棠教書就在這裏。
第五章 天人突現
第五章
天人突現
天下危亡
就在左宗棠臥龍蓄勢,準備轟轟烈烈出湖時, 19世紀40年代湘陰接連幾年的大旱災與大水災相繼頻發,讓他個人與家庭如遇滅頂之災,前途幾乎全部斷送。
左宗棠看到,個人的、群體的災難,比起國家、社會、天下的災難,小得已不起眼。但天下再大的災難,都是由一個一個家庭的不幸小災難聚積成。不能救自己、家人、族人、鄉人,則國家、社會、天下也就無從挽救。
因天災的意外裹襲,他個人的思想與行動軌跡開始過渡:由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逐漸融進時代的洪流。
第一次從陶家休假迴來,左宗棠知道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這一下子不得了,他拍桌子罵娘。國破山河在,百姓不安生。“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據剛過世的南懷瑾先生考證,正是左宗棠的名言。
左宗棠怎麽這麽衝動?湘水校經堂早年“通經史、識時務”的教育,讓直率的左宗棠遇事常常直言不諱地評施政得失,口無遮掩地“謗訕朝政”。 22歲時,他已有話在先,並且單方麵發布了宣言:“身無半畝,心憂天下!”[1]
麵對中華五千年來未遭遇過的西夷入侵,他心急如燒。全麵了解後,他評價當下說:去年林則徐在廣東發起禁菸,是一件大快民心的好事,英國人藉口前來“啟釁”,昏庸的朝廷不去反擊,居然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充軍新疆,“是非顛倒如此,可為太息!”
國家已被撕開一道傷口,他很難做到冷靜,越說越憤怒:朝廷等到聽說英國人已經霸占了香港,反對林則徐而主和的琦善也被拿下問罪,才慌了手腳,不知道戰好還是和好,“而夷船且逼廣州矣”,這些都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一氣之下,左宗棠一口氣寫下四首“感事詩”,以抒憤懣,思考國事為什麽變壞,左宗棠認為,根源在於朝廷“上下相蒙,賢奸不辨”。
他用一個辛辣的比喻,諷刺朝廷說:就好比有戶人家,家裏的僕人與侍從相互勾結,合夥來欺騙主人。汪洋大盜都進門了,主人才慌張問,什麽情況?僕人與侍從聯合起來撒謊說,是鄰居家的夜狗在叫,哪裏有什麽盜賊?主人信了,又放心繼續睡大覺,聽憑汪洋大盜洗劫。這個主人真是蠢到家了啊!他借比喻罵當政者。(“譬之人家僕婢相通,蒙蔽主人,大盜及門,猶諉為鄰犬夜吠,彼主翁主婦固惛然罔知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