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他才意識到過去自己是多麽的可惡,所以借著這次隻有他們兩人在家的機會,刻意地補償楊安,隻要她開火做飯,他就會跟在後麵打打下手,而每當這時她都會露出一副受寵若驚的神情,仿佛自己的主動是一件多麽稀罕的事情,他不由感到心虛羞惱。
後來做的多了,她也就不再理會,由著他胡鬧,哪怕他切的土豆絲粗得像棒槌,她也會誇張地拍手鼓勵,違心地誇讚他比她第一次切的好,可在問及她什麽時候第一次做飯,得到三年級的答案後,他又下意識地震驚,隨之而來的是一股莫名的心酸與好奇,什麽樣的家庭會讓一個十歲的小孩自己做飯,他想不到也無法理解。
關於她曾經的生活,他並不清楚,隻在爸爸偶爾的閑談裏知道她以前並沒有跟李阿姨住在一起,而是寄宿在各個親戚家裏,偶爾舅舅家待一段時間,偶爾又被送到姨媽家,而他唯一一次聽她聊起自己還是上一次冷戰時,她說還有一個妹妹,隻是從來都沒見過麵,可見他的父親不負責任到極點。
哪怕她極力解釋說並不常做,隻是偶爾家裏沒人時才會動手,可從她操作的熟練度來看,絕不可能是打打下手那樣簡單,他忍不住好奇地問她:“你小時候過得很辛苦嗎?”
許是他的直白打了她一個措手不及,楊安並沒有立即迴答,而是等了片刻才笑著對他說:“沒有啊,我其實過得還不錯,從小到大那些親戚朋友都有管過我。”
沒有聽到他想象中的答案,謝同又繼續追問“那為什麽還需要你來做飯,再怎麽說你也是客人啊,而且還是個那麽小的孩子。”
楊安的臉一紅,有羞惱也有感激,因為她能從他的話語裏感受到他在為她打抱不平,所以也就不在意他的唐突,她扭頭注視著他,小聲解釋道:“對待客人當然要客氣啦,可我不是啊,我是大人們的拖累,所以能收留我就已經很好了。”
他被她強裝出來的豁達給擊中,卻也不忍心再提起她以往的傷心事,可他猜想她的童年應該不會那麽快樂,就像他一樣,表麵家庭和睦,實則在根裏就早已經腐爛、發臭,偏他還傻乎乎地拚命遮掩,以為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真是可笑又愚蠢。
他想到過去的家裏總是很冷清,比起在家,媽媽總是更喜歡到外麵去,瑜伽課、健身、跳舞成了她每天必要打卡的任務,而她和爸爸之間的交流總是少的可憐,且永遠是那麽的客氣疏遠,冷冰冰的話語甚至比便利店裏那一聲機械的歡迎光臨還要冷漠,而他就獨自夾在這冷漠中黯然神傷。
其實從小他就很喜歡爺爺家的熱鬧,哪怕是奶奶大聲又粗俗的斥罵,又或是姑姑家小孩隨時隨地的嚎哭,一切的一切都讓他覺得鮮活,朦朧中感覺那才是一個家庭該有的模樣,但媽媽從來都不願意迴去,甚至限製他過度親近,而他也不舍得留媽媽一個人在家,所以很少迴奶奶家。
而爸爸又是一個老好人,能看到的永遠是他那一副帶著討好又訕訕的尷尬微笑,無論媽媽怎麽甩臉子,他都不計較,可他總是忙著工作,並不能天天迴家,哪怕偶爾喝醉興致上頭找他說話,可聊的話題又都很局限,往往說不了幾句就會卡殼,隻能幹巴巴地叮囑他一句,好好學習,他永遠搞不懂自己兒子上的輔導班在學什麽,在學校有沒有煩惱,他隻是籠統的知道兒子成績很好,盲目地覺得他什麽都會,一點也不需要大人操心。
所以他的童年就在這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裏匆匆度過,不同的興趣課,一茬又一茬的同學,還沒等他熟悉就又被塞入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環境。他習慣了安靜又空蕩的房間,也習慣了媽媽的冷淡與遊離,隻是偶爾夜深人靜輾轉反側時,他總會忍不住去想,自己的父母是真的相愛嗎?冥冥中有個答案就要湧出口,卻又被他生生咽迴。
可他不能說爸爸媽媽不在乎他,相反他能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隻是可惜他們之間就像兩條互不交匯的河流,隻知道一味衝他澆灌,卻不管他是否能夠承受,生生的將他劈成兩半,還不允許他產生任何質疑,於是愛也變成痛苦,無解的痛苦。
而大人好像永遠都不會明白父母關係對於小孩的影響,倘若他們之間總是籠罩著一種焦慮緊張的氛圍,那孩子就不可能放鬆,所以他一直糾結為什麽媽媽不能多愛他們一點?哪怕是像別人媽媽那樣大聲的痛罵他們幾聲,也好過現在的客客氣氣,而明明是外人看來最親密的一家三口,卻有著各自的距離。
後來做的多了,她也就不再理會,由著他胡鬧,哪怕他切的土豆絲粗得像棒槌,她也會誇張地拍手鼓勵,違心地誇讚他比她第一次切的好,可在問及她什麽時候第一次做飯,得到三年級的答案後,他又下意識地震驚,隨之而來的是一股莫名的心酸與好奇,什麽樣的家庭會讓一個十歲的小孩自己做飯,他想不到也無法理解。
關於她曾經的生活,他並不清楚,隻在爸爸偶爾的閑談裏知道她以前並沒有跟李阿姨住在一起,而是寄宿在各個親戚家裏,偶爾舅舅家待一段時間,偶爾又被送到姨媽家,而他唯一一次聽她聊起自己還是上一次冷戰時,她說還有一個妹妹,隻是從來都沒見過麵,可見他的父親不負責任到極點。
哪怕她極力解釋說並不常做,隻是偶爾家裏沒人時才會動手,可從她操作的熟練度來看,絕不可能是打打下手那樣簡單,他忍不住好奇地問她:“你小時候過得很辛苦嗎?”
許是他的直白打了她一個措手不及,楊安並沒有立即迴答,而是等了片刻才笑著對他說:“沒有啊,我其實過得還不錯,從小到大那些親戚朋友都有管過我。”
沒有聽到他想象中的答案,謝同又繼續追問“那為什麽還需要你來做飯,再怎麽說你也是客人啊,而且還是個那麽小的孩子。”
楊安的臉一紅,有羞惱也有感激,因為她能從他的話語裏感受到他在為她打抱不平,所以也就不在意他的唐突,她扭頭注視著他,小聲解釋道:“對待客人當然要客氣啦,可我不是啊,我是大人們的拖累,所以能收留我就已經很好了。”
他被她強裝出來的豁達給擊中,卻也不忍心再提起她以往的傷心事,可他猜想她的童年應該不會那麽快樂,就像他一樣,表麵家庭和睦,實則在根裏就早已經腐爛、發臭,偏他還傻乎乎地拚命遮掩,以為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真是可笑又愚蠢。
他想到過去的家裏總是很冷清,比起在家,媽媽總是更喜歡到外麵去,瑜伽課、健身、跳舞成了她每天必要打卡的任務,而她和爸爸之間的交流總是少的可憐,且永遠是那麽的客氣疏遠,冷冰冰的話語甚至比便利店裏那一聲機械的歡迎光臨還要冷漠,而他就獨自夾在這冷漠中黯然神傷。
其實從小他就很喜歡爺爺家的熱鬧,哪怕是奶奶大聲又粗俗的斥罵,又或是姑姑家小孩隨時隨地的嚎哭,一切的一切都讓他覺得鮮活,朦朧中感覺那才是一個家庭該有的模樣,但媽媽從來都不願意迴去,甚至限製他過度親近,而他也不舍得留媽媽一個人在家,所以很少迴奶奶家。
而爸爸又是一個老好人,能看到的永遠是他那一副帶著討好又訕訕的尷尬微笑,無論媽媽怎麽甩臉子,他都不計較,可他總是忙著工作,並不能天天迴家,哪怕偶爾喝醉興致上頭找他說話,可聊的話題又都很局限,往往說不了幾句就會卡殼,隻能幹巴巴地叮囑他一句,好好學習,他永遠搞不懂自己兒子上的輔導班在學什麽,在學校有沒有煩惱,他隻是籠統的知道兒子成績很好,盲目地覺得他什麽都會,一點也不需要大人操心。
所以他的童年就在這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裏匆匆度過,不同的興趣課,一茬又一茬的同學,還沒等他熟悉就又被塞入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環境。他習慣了安靜又空蕩的房間,也習慣了媽媽的冷淡與遊離,隻是偶爾夜深人靜輾轉反側時,他總會忍不住去想,自己的父母是真的相愛嗎?冥冥中有個答案就要湧出口,卻又被他生生咽迴。
可他不能說爸爸媽媽不在乎他,相反他能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隻是可惜他們之間就像兩條互不交匯的河流,隻知道一味衝他澆灌,卻不管他是否能夠承受,生生的將他劈成兩半,還不允許他產生任何質疑,於是愛也變成痛苦,無解的痛苦。
而大人好像永遠都不會明白父母關係對於小孩的影響,倘若他們之間總是籠罩著一種焦慮緊張的氛圍,那孩子就不可能放鬆,所以他一直糾結為什麽媽媽不能多愛他們一點?哪怕是像別人媽媽那樣大聲的痛罵他們幾聲,也好過現在的客客氣氣,而明明是外人看來最親密的一家三口,卻有著各自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