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傷寒,是中醫對外感病的一種總稱,主要指的是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疾病。這裏提到的“傷寒二三日”,意味著病程已經持續了兩到三天。而“心中悸而煩”,則是患者的主觀症狀表現,心中悸動不安,煩躁不寧。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小建中湯。小建中湯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要由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飴糖等藥物組成。這個方劑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功效,特別適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那麽,為什麽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要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呢?這主要是因為,在傷寒病的初期,如果邪氣侵襲人體,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血不足,就容易出現心中悸動、煩躁不寧等症狀。而小建中湯能夠溫中補虛,調和氣血,從而緩解這些症狀。


    此外,小建中湯中的飴糖還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夠緩解因脾胃虛寒所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狀。而桂枝、生薑等藥物則能夠發散風寒,有助於驅邪外出,促進疾病的康複。


    原文: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首先,我們來解析一下這段描述中的脈象與症狀。傷寒病中,若陽脈(通常指寸口脈的浮取部分,代表陽氣的盛衰)澀,說明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而陰脈(通常指寸口脈的沉取部分,代表陰液的盈虧)弦,則提示肝氣鬱結,氣機不暢。這樣的脈象組合,往往預示著患者體內存在氣血兩虛、肝氣不舒的病理狀態。


    “法當腹中急痛”。由於陽氣不足,氣血運行受阻,加之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很容易導致腹部氣血瘀滯,從而引發腹中急痛的症狀。


    在治療方麵,張仲景提出了先與小建中湯的策略。小建中湯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功效。它能夠通過溫補脾胃,調和氣血,從而緩解腹中急痛的症狀。


    然而,如果服用小建中湯後,症狀並未得到緩解(即“不瘥者”),則說明病情可能更為複雜,或者存在其他未被識別的病機。此時,張仲景建議改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小柴胡湯是中醫另一經典方劑,具有和解少陽、疏肝解鬱的功效。它能夠通過調和少陽樞機,疏肝解鬱,從而改善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病理狀態,進一步緩解腹中急痛等症狀。


    小建中湯方


    原文: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桂枝三兩(去皮):桂枝味辛甘,性溫,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在此方中,桂枝主要起到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


    甘草二兩(炙):炙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在此方中,炙甘草主要起到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的作用。


    大棗十二枚(擘):大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在此方中,大棗主要起到補益脾胃、養血生津的作用。


    芍藥六兩:芍藥味苦酸,性微寒,能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在此方中,芍藥與桂枝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與炙甘草、大棗相伍,則能緩急止痛,補益氣血。


    生薑三兩(切):生薑味辛性溫,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在此方中,生薑主要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


    膠飴一升:膠飴即麥芽糖。下麵,我將從膠飴的來源、藥性、功效及應用等方麵進行詳細介紹。


    一、來源


    膠飴是由米、麥、粟或與蜀黍等糧食,經過發酵糖化而製成的甜味物質。在中醫中,它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多種藥用價值。軟質的膠飴通常被用作入藥的主要形式。


    二、藥性


    膠飴味甘,性溫。它歸脾、胃、肺經,這意味著它在中醫理論中主要作用於這三個髒腑。膠飴的甘溫之性,使得它既能補益中氣,又能緩急止痛,同時還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


    三、功效


    1. 補中益氣:膠飴能夠補益脾胃之氣,對於脾胃虛寒、脘腹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它與桂枝、白芍、甘草等藥材配伍使用,可以增強其補益中氣的效果。


    2. 緩急止痛:膠飴的甘溫之性能夠緩急止痛,特別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同時,它還能治療裏急腹痛等症狀,與幹薑、花椒等溫中散寒止痛之品一起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3. 潤肺止咳:膠飴入肺經,能補虛潤肺止咳。對於肺虛燥咳、咽喉幹燥、咽癢、咳嗽等症狀,膠飴單獨使用或與人參、阿膠、杏仁等藥材配伍使用,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四、應用


    在臨床應用中,膠飴通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其治療效果。例如,在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疼痛時,可以與黃芪、大棗、甘草等補中益氣之品一同使用;在治療肺虛久咳、幹咳少痰等症狀時,可以與人參、阿膠、杏仁等藥一同配伍使用。


    此外,膠飴還可以用於製作丸劑、膏劑等中藥製劑,方便患者服用。同時,它也可以作為食療佳品,適量食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肺虛咳嗽等症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膠飴會助濕生熱,令人腹部脹滿。因此,濕熱內鬱、中滿吐逆、痰熱咳嗽、小兒疳積者不宜服用。在服用膠飴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情況適量食用,以免出現身體不適。


    將這些藥材按一定比例配伍,加水煎煮後服用,即構成了小建中湯。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麵色無華等症狀。此外,小建中湯還常用於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神經衰弱等西醫疾病,療效顯著。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小建中湯功效顯著,但並非人人適用。在使用前,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辨證施治。


    原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正是中醫經典方劑小建中湯的煎煮及服用方法,同時也指出了該方的禁忌症。下麵,我將從這幾個方麵進行詳細解答。


    首先,關於小建中湯的煎煮方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這五味藥材(已按一定比例配伍好)放入七升水中,用火煎煮,直至水分減少到大約三升時,濾去藥渣,然後將膠飴(即麥芽糖)加入藥液中,再用小火加熱,使膠飴完全溶解於藥液中。


    接下來,是服用方法:“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煎煮好的藥液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約一升),每日服用三次。服用時,應將藥液加熱至溫熱狀態,以免寒涼傷胃。


    此外,還提到了小建中湯的禁忌症:“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有嘔吐症狀的患者,不宜使用小建中湯。這是因為小建中湯中含有大量的膠飴,味道甘甜,而甘甜之品容易助濕生痰,加重嘔吐症狀。因此,對於有嘔吐症狀的患者,應慎用或禁用小建中湯。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疼痛等症狀的治療,但在具體使用時,還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等因素進行辨證施治。同時,對於禁忌症和注意事項也應嚴格遵守,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人都能讀懂傷寒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澄明之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澄明之路並收藏人人都能讀懂傷寒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