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清溪神童聞縣衙
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 作者:愛吃魷魚小炒的沈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寒料峭,擋不住青溪縣城裏漸漸升溫的議論。
繼《詠鵝》、《憫農》、《詠柳》之後,陳平安那篇立意高遠、格調非凡的《陋室銘》,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縣城的讀書人圈子裏傳揚開來。
這一次,引起的轟動遠超以往。
如果說之前的詩作,還隻是讓人驚歎於他的“詩才”和“早慧”。
那麽這篇《陋室銘》,則展現出了一個遠超年齡的胸襟、氣度和價值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寥寥數語,便將那份安貧樂道、不慕榮華的君子之風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哪裏像是一個不足十歲的蒙童所能寫出的文章?
分明是飽讀詩書、看透世情的宿儒大家,才能有的感悟和手筆。
一時間,縣城裏的文人墨客,無論是真心讚賞還是心懷嫉妒,都不得不承認,小河村的陳平安,確實是個“異數”。
“此子…當真不凡。”
“若非親眼所見其年歲,實難相信此文出自稚子之手。”
“其心誌之高潔,我輩多有不及啊。”
各種各樣的議論,通過各種渠道,漸漸匯聚,最終也傳入了縣衙後宅,傳到了青溪縣的父母官——張縣令的耳中。
這位張縣令,乃是正經的進士出身,平日裏也頗為重視文教,喜歡附庸風雅。
聽聞本縣出了這麽一位“神童”,自然也多了幾分留意。
這日,處理完公務,張縣令召來縣學的李教諭閑談。
品著香茗,話題自然而然地就轉到了最近縣裏的一些文壇逸事上。
“聽聞李教諭治下,近來出了位了不得的少年才子啊?”張縣令放下茶杯,看似隨意地問道。
李教諭心中一動,知道縣尊大人問的是誰了。
連忙起身,恭敬地迴答:“大人明鑒。確有此事。乃是下轄小河村一蒙童,姓陳名平安。年方八九歲,卻已能作詩屬文,前些時日那篇《陋室銘》,便是出自其手。”
“哦?《陋室銘》?”張縣令眼中閃過一絲興趣,“本官也略有耳聞。據說此文立意不凡,頗有古風。李教諭可曾親見此子?其才學果真如傳聞那般?”
“迴大人。”李教諭斟酌著言辭,“下官尚未親見陳平安本人。不過,其師乃是小河村的方敬儒方夫子,下官與其有過數麵之緣,為人方正。據方夫子所言,其弟子陳平安確實聰慧機靈,記憶力更是驚人,對經義也有獨到見解。”
“至於那幾首詩和《陋室銘》…”李教諭頓了頓,“下官也曾拜讀過方夫子謄抄的稿件。若真是那陳平安所作,其才華確實…令人驚歎。”
話說的很謹慎,既肯定了陳平安的才名,又點明了自己隻是“間接”了解,避免了過度吹捧或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嗯。”張縣令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手指輕輕敲著桌麵,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一個八九歲的蒙童,能作出《陋室銘》那樣的文章?
確實有些匪夷所思。
要麽,是天賦異稟,真正的神童降世。
要麽…就是背後有人捉刀代筆,沽名釣譽。
不過,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個叫陳平安的少年,都已經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子…今年可會參加縣試?”張縣令又問道。
“迴大人,據方夫子所言,陳平安已報名參加今年的縣試。”李教諭答道。
“好。”王縣令點了點頭,端起茶杯,不再多言。
但李教諭知道,縣尊大人這句話,分量不輕。
此事,無疑是讓陳平安這個名字,在縣衙高層,正式“掛了號”。
這消息,很快又通過各種渠道,傳迴了小河村,傳到了方敬儒的耳中。
老先生聽聞之後,心情可謂是百感交集。
既為弟子能得到縣尊大人的關注而感到無比榮耀和自豪。
這可是天大的恩遇啊。
尋常讀書人,一輩子都未必能有機會讓縣太爺記住自己的名字。
平安這孩子,尚未及冠,便已名聞縣衙。
將來前途,當真不可限量。
但同時,巨大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縣尊大人關注了,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即將到來的縣試,陳平安的表現將備受矚目。
考得好,自然是錦上添花,前程似錦。
可萬一…考得不好呢?
豈不是辜負了縣尊大人的“期盼”,也讓那些原本就質疑他的人看了笑話?
甚至,會不會有人認為,他之前的名聲都是炒作出來的,從而遷怒於自己這個做老師的?
方先生越想越覺得責任重大,壓力山大。
不行,必須得再好好叮囑叮囑平安。
於是,老先生又一次將陳平安叫到書房。
“平安。”這一次,方先生的表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肅,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先生,何事如此鄭重?”陳平安見老師神色有異,也收起了平日裏的隨意。
方敬儒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平安,老夫剛剛得到消息。你…你的名字,還有你作的那些詩文,已經傳到縣尊大人耳中了。”
“縣尊大人?”陳平安心頭也是微微一驚。
沒想到自己的名聲,竟然已經達到了這個層麵。
“不錯。”方先生點了點頭,“縣尊大人對你頗為關注,還向李教諭詢問了你的情況。這…這既是天大的榮耀,也是沉甸甸的擔子啊。”
“平安,”老先生的語氣變得語重心長,“你可知這意味著什麽?”
陳平安沉默片刻,低聲道:“學生明白。意味著…接下來的縣試,學生必須全力以赴,不能有絲毫差池。”
“不僅僅是不能有差池。”方先生搖了搖頭,“更重要的是…要沉穩,要低調,不可張揚。”
“你年歲尚幼,名聲已著,本就容易引人注目。如今又得了縣尊大人的關注,考場內外,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你。”
“那些欣賞你的人,自然會期盼你再創佳績。但那些嫉妒你、質疑你的人,也一定會想方設法地挑你的錯處,看你的笑話。”
“甚至…連主考官,對你的要求,恐怕也會比對其他考生更加嚴格。”
“所以,”方先生看著陳平安,眼神凝重,“此次縣試,你莫要再想著什麽‘語不驚人死不休’,莫要再追求什麽‘技驚四座’。穩妥為上,合乎規矩為要。將你平日所學,紮紮實實地展現出來便可。切不可因為急於表現,而弄巧成拙,畫蛇添足。”
“寧可以‘穩健平實’取勝,也不可以‘劍走偏鋒’冒險。”
“老夫對你的期望,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平平安安地考過這一關,拿到童生的功名。如此,便足夠了。”
一番話,可謂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將縣尊關注可能帶來的利弊得失,都分析得清清楚楚。
也為陳平安接下來的應考策略,定下了“穩健”的基調。
陳平安靜靜地聽著,將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在心裏。
他知道,老師說得都對。
自己的名聲,確實已經超出了一個普通蒙童應有的範圍。
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
優勢在於,可能會得到某些上位者的青睞和關注。
劣勢在於,也會成為眾矢之的,受到更嚴格的審視和更多的非議。
未來的行事,確實需要更加謹慎,更加低調。
“多謝先生教誨。學生明白了。”陳平安再次躬身行禮,“縣試之中,學生定當沉穩應考,不負先生期望。”
嘴上如此說著,心裏卻在想:
縣尊大人的關注,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真的會像老師說的那樣,對自己要求更嚴格嗎?
還是…會因為欣賞自己的才華,而有所優待?
這其中的分寸,恐怕…還得自己去把握。
不過,無論如何,老師的這番話,也算是給自己提了個醒。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在擁有足夠的實力之前,適當的“藏拙”,確實是必要的。
繼《詠鵝》、《憫農》、《詠柳》之後,陳平安那篇立意高遠、格調非凡的《陋室銘》,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縣城的讀書人圈子裏傳揚開來。
這一次,引起的轟動遠超以往。
如果說之前的詩作,還隻是讓人驚歎於他的“詩才”和“早慧”。
那麽這篇《陋室銘》,則展現出了一個遠超年齡的胸襟、氣度和價值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寥寥數語,便將那份安貧樂道、不慕榮華的君子之風描繪得淋漓盡致。
這哪裏像是一個不足十歲的蒙童所能寫出的文章?
分明是飽讀詩書、看透世情的宿儒大家,才能有的感悟和手筆。
一時間,縣城裏的文人墨客,無論是真心讚賞還是心懷嫉妒,都不得不承認,小河村的陳平安,確實是個“異數”。
“此子…當真不凡。”
“若非親眼所見其年歲,實難相信此文出自稚子之手。”
“其心誌之高潔,我輩多有不及啊。”
各種各樣的議論,通過各種渠道,漸漸匯聚,最終也傳入了縣衙後宅,傳到了青溪縣的父母官——張縣令的耳中。
這位張縣令,乃是正經的進士出身,平日裏也頗為重視文教,喜歡附庸風雅。
聽聞本縣出了這麽一位“神童”,自然也多了幾分留意。
這日,處理完公務,張縣令召來縣學的李教諭閑談。
品著香茗,話題自然而然地就轉到了最近縣裏的一些文壇逸事上。
“聽聞李教諭治下,近來出了位了不得的少年才子啊?”張縣令放下茶杯,看似隨意地問道。
李教諭心中一動,知道縣尊大人問的是誰了。
連忙起身,恭敬地迴答:“大人明鑒。確有此事。乃是下轄小河村一蒙童,姓陳名平安。年方八九歲,卻已能作詩屬文,前些時日那篇《陋室銘》,便是出自其手。”
“哦?《陋室銘》?”張縣令眼中閃過一絲興趣,“本官也略有耳聞。據說此文立意不凡,頗有古風。李教諭可曾親見此子?其才學果真如傳聞那般?”
“迴大人。”李教諭斟酌著言辭,“下官尚未親見陳平安本人。不過,其師乃是小河村的方敬儒方夫子,下官與其有過數麵之緣,為人方正。據方夫子所言,其弟子陳平安確實聰慧機靈,記憶力更是驚人,對經義也有獨到見解。”
“至於那幾首詩和《陋室銘》…”李教諭頓了頓,“下官也曾拜讀過方夫子謄抄的稿件。若真是那陳平安所作,其才華確實…令人驚歎。”
話說的很謹慎,既肯定了陳平安的才名,又點明了自己隻是“間接”了解,避免了過度吹捧或承擔不必要的責任。
“嗯。”張縣令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手指輕輕敲著桌麵,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一個八九歲的蒙童,能作出《陋室銘》那樣的文章?
確實有些匪夷所思。
要麽,是天賦異稟,真正的神童降世。
要麽…就是背後有人捉刀代筆,沽名釣譽。
不過,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個叫陳平安的少年,都已經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子…今年可會參加縣試?”張縣令又問道。
“迴大人,據方夫子所言,陳平安已報名參加今年的縣試。”李教諭答道。
“好。”王縣令點了點頭,端起茶杯,不再多言。
但李教諭知道,縣尊大人這句話,分量不輕。
此事,無疑是讓陳平安這個名字,在縣衙高層,正式“掛了號”。
這消息,很快又通過各種渠道,傳迴了小河村,傳到了方敬儒的耳中。
老先生聽聞之後,心情可謂是百感交集。
既為弟子能得到縣尊大人的關注而感到無比榮耀和自豪。
這可是天大的恩遇啊。
尋常讀書人,一輩子都未必能有機會讓縣太爺記住自己的名字。
平安這孩子,尚未及冠,便已名聞縣衙。
將來前途,當真不可限量。
但同時,巨大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縣尊大人關注了,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即將到來的縣試,陳平安的表現將備受矚目。
考得好,自然是錦上添花,前程似錦。
可萬一…考得不好呢?
豈不是辜負了縣尊大人的“期盼”,也讓那些原本就質疑他的人看了笑話?
甚至,會不會有人認為,他之前的名聲都是炒作出來的,從而遷怒於自己這個做老師的?
方先生越想越覺得責任重大,壓力山大。
不行,必須得再好好叮囑叮囑平安。
於是,老先生又一次將陳平安叫到書房。
“平安。”這一次,方先生的表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肅,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先生,何事如此鄭重?”陳平安見老師神色有異,也收起了平日裏的隨意。
方敬儒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平安,老夫剛剛得到消息。你…你的名字,還有你作的那些詩文,已經傳到縣尊大人耳中了。”
“縣尊大人?”陳平安心頭也是微微一驚。
沒想到自己的名聲,竟然已經達到了這個層麵。
“不錯。”方先生點了點頭,“縣尊大人對你頗為關注,還向李教諭詢問了你的情況。這…這既是天大的榮耀,也是沉甸甸的擔子啊。”
“平安,”老先生的語氣變得語重心長,“你可知這意味著什麽?”
陳平安沉默片刻,低聲道:“學生明白。意味著…接下來的縣試,學生必須全力以赴,不能有絲毫差池。”
“不僅僅是不能有差池。”方先生搖了搖頭,“更重要的是…要沉穩,要低調,不可張揚。”
“你年歲尚幼,名聲已著,本就容易引人注目。如今又得了縣尊大人的關注,考場內外,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你。”
“那些欣賞你的人,自然會期盼你再創佳績。但那些嫉妒你、質疑你的人,也一定會想方設法地挑你的錯處,看你的笑話。”
“甚至…連主考官,對你的要求,恐怕也會比對其他考生更加嚴格。”
“所以,”方先生看著陳平安,眼神凝重,“此次縣試,你莫要再想著什麽‘語不驚人死不休’,莫要再追求什麽‘技驚四座’。穩妥為上,合乎規矩為要。將你平日所學,紮紮實實地展現出來便可。切不可因為急於表現,而弄巧成拙,畫蛇添足。”
“寧可以‘穩健平實’取勝,也不可以‘劍走偏鋒’冒險。”
“老夫對你的期望,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平平安安地考過這一關,拿到童生的功名。如此,便足夠了。”
一番話,可謂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將縣尊關注可能帶來的利弊得失,都分析得清清楚楚。
也為陳平安接下來的應考策略,定下了“穩健”的基調。
陳平安靜靜地聽著,將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在心裏。
他知道,老師說得都對。
自己的名聲,確實已經超出了一個普通蒙童應有的範圍。
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
優勢在於,可能會得到某些上位者的青睞和關注。
劣勢在於,也會成為眾矢之的,受到更嚴格的審視和更多的非議。
未來的行事,確實需要更加謹慎,更加低調。
“多謝先生教誨。學生明白了。”陳平安再次躬身行禮,“縣試之中,學生定當沉穩應考,不負先生期望。”
嘴上如此說著,心裏卻在想:
縣尊大人的關注,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真的會像老師說的那樣,對自己要求更嚴格嗎?
還是…會因為欣賞自己的才華,而有所優待?
這其中的分寸,恐怕…還得自己去把握。
不過,無論如何,老師的這番話,也算是給自己提了個醒。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在擁有足夠的實力之前,適當的“藏拙”,確實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