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格律之內覓真意
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 作者:愛吃魷魚小炒的沈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縣尊大人的“關注”如同懸在頭頂的一把無形之劍,讓方敬儒先生對陳平安的考前輔導愈發上心,也愈發嚴格。
尤其是那被視為科舉敲門磚的八股文,更是成了每日操練的重中之重。
經曆了上次的瓶頸和老師的點撥,陳平安心態已然轉變。
不再將那死板的格式視為洪水猛獸,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在文中塞入自己那些“驚世駭俗”的現代思想。
而是開始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如何在“鐐銬”之內,跳出最符合“規矩”的舞蹈。
方先生的要求是: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最後才是…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嚐試融入一絲屬於自己的東西。
於是,陳平安再次捧起了那些經典的八股範文,以及方先生自己當年的得意之作。
這一次,不再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而是像一個虔誠的學徒,仔細揣摩著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的起承轉合。
“破題,為何如此簡練,卻能直指核心?”
“承題,如何做到既唿應破題,又為下文張本,還不顯得重複?”
“起講,如何才能開宗明義,氣勢恢宏,引人入勝?”
“中間四股的對仗,如何才能既工整典雅,又自然流暢,不顯生硬?”
“束股收尾,又該如何照應全文,餘音繞梁?”
一個個問題在腦海中盤旋,又在圖書館浩瀚的資料和方先生的講解中,一一找到答案。
漸漸地,他對八股文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麵的格式要求上。
而是開始嚐試去理解其內在的邏輯。
那看似死板的“起承轉合”,其實也蘊含著一種嚴謹的論證結構。
如同後世的議論文,先提出觀點(破題),再承接闡釋(承題),然後展開論述(起講、入手),通過正反對比、層層遞進(中間四股),最終得出結論,迴應主題(束股)。
隻不過,這種論證,必須用聖賢的語氣,引述聖賢的言論,來表達“聖賢”的觀點。
所謂“代聖人立言”,便是如此。
想通了這一層,陳平安再動筆練習時,感覺似乎…順暢了不少。
不再是之前那種處處受製、別扭不堪的感覺。
而是像在參與一場有明確規則的文字遊戲。
雖然規則苛刻,但隻要摸清了其中的門道,依舊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他開始嚐試,在嚴格遵循格式的前提下,變通地融入一些自己對經義的獨特理解。
這種理解,自然不能是那些驚世駭俗的現代思想。
而是要從圖書館裏那些曆代大儒對經典的深度解讀、不同流派的觀點碰撞中,提煉出既有新意、又不至於離經叛道、且能用典雅古文包裝起來的“亮點”。
比如,方先生今日布置的題目是《論語》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是儒家“仁”道的經典闡釋。
尋常的作法,無非是圍繞著“推己及人”、“忠恕之道”這些老生常談的觀點來展開。
陳平安破題承題之後,在起講部分,卻subtly地引入了一個新的角度。
“……夫仁者,人也。二人相與,方成其仁。故推己之心以待人,乃成仁之始基。然,僅僅推己之‘不欲’,尚不足以盡仁道之全。蓋‘不欲勿施’,乃消極之不為惡;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積極之為善,是更高層次之追求也…”
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進行對比,點出後者在境界上的提升,視角頗為新穎。
接下來的股比中,更是圍繞著“積極為善”這一核心,旁征博引(當然,引的都是這個時代存在的經典),論述了讀書人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的道理。
雖然行文依舊帶著些許模仿的痕跡,對仗也偶有生硬之處。
但其中蘊含的那份積極入世、勇於擔當的精神,卻隱隱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象。
寫完之後,自己反複誦讀幾遍,也覺得比之前的習作,似乎…多了點“魂”。
將這篇習作交給方先生。
老先生仔細批閱良久,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
最終,放下筆,長長地籲了口氣,臉上露出了難以掩飾的驚喜和讚歎。
“平安。”老先生看著他,眼神複雜,“你這篇文…當真是你獨立所作?”
“迴先生,正是學生淺見,還請先生斧正。”陳平安恭敬道。
“斧正?老夫…老夫幾乎無從下筆啊。”方先生苦笑一聲,搖了搖頭,“此文雖在格律上尚有瑕疵,偶有斧鑿之痕,但其立意之新,見解之深,已遠非尋常童生所能及。”
“尤其是這句‘不欲勿施,乃消極之不為惡;己欲立達,方積極之為善’,簡直是畫龍點睛之筆,將聖人之仁道,剖析得鞭辟入裏,令人耳目一新。”
“老夫教書數十年,批閱過的八股文章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能將‘代聖人立言’做到如此地步,既不失法度,又能隱隱透出自己見解的…你是第一個。”
得到老師如此高的評價,陳平安心中也是一陣激動。
看來,自己這條路,走對了。
“先生謬讚。學生愧不敢當。”
“非是謬讚。”方先生擺擺手,神情變得鄭重起來,“平安,你記住。八股文雖是應試之具,但亦可載道。真正的高手,能在方寸之間,展現萬千氣象。你如今,已初步摸到了這八股文的門徑,找到了在格律之內,抒發真意,展現才華的鑰匙。”
“剩下的,便是火候的打磨,和臨場的發揮了。”
“老夫相信,隻要你繼續勤學不輟,戒驕戒躁,將來在科場之上,定能一鳴驚人。”
老師的這番話,如同給陳平安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之前因為八股格律而產生的困擾和焦慮,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一種駕馭這種文體的掌控感。
他感覺自己,似乎真的找到了那把打開八股文神秘大門的鑰匙。
雖然前路依舊漫長,還需要大量的練習和積累。
但至少,方向對了,信心足了。
隻是…
這種融入了自己獨特理解和“現代視角”(雖然經過巧妙包裝)的八股文風格,真的能得到縣試考官的認可嗎?
會不會因為觀點過於“新穎”,或者論證角度過於“刁鑽”,而被視為“劍走偏鋒”、“不合主流”,反而弄巧成拙?
畢竟,科舉考場,求穩才是上策。
方先生似乎也看出了他的疑慮,微微一笑:“放心。真正有見識的考官,是能分辨出真才實學和嘩眾取寵的。你隻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合乎聖賢大道,便不必過於擔心。”
“當然,”老先生又補充了一句,“火候未到之前,還是應當以穩妥為主。待你將來學問大成,自然可以揮灑自如,自成一家。”
“是,先生。學生明白了。”陳平安再次躬身。
心中那份對八股文的抵觸,已然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想要去征服它,駕馭它,甚至…利用它來展現自己真正才華的渴望。
或許,這看似僵化的格律,也能成為自己手中一柄鋒利的武器?
一切,都將在不久之後的縣試考場上,得到檢驗。
尤其是那被視為科舉敲門磚的八股文,更是成了每日操練的重中之重。
經曆了上次的瓶頸和老師的點撥,陳平安心態已然轉變。
不再將那死板的格式視為洪水猛獸,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在文中塞入自己那些“驚世駭俗”的現代思想。
而是開始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如何在“鐐銬”之內,跳出最符合“規矩”的舞蹈。
方先生的要求是: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最後才是…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嚐試融入一絲屬於自己的東西。
於是,陳平安再次捧起了那些經典的八股範文,以及方先生自己當年的得意之作。
這一次,不再是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眼光,而是像一個虔誠的學徒,仔細揣摩著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段落的起承轉合。
“破題,為何如此簡練,卻能直指核心?”
“承題,如何做到既唿應破題,又為下文張本,還不顯得重複?”
“起講,如何才能開宗明義,氣勢恢宏,引人入勝?”
“中間四股的對仗,如何才能既工整典雅,又自然流暢,不顯生硬?”
“束股收尾,又該如何照應全文,餘音繞梁?”
一個個問題在腦海中盤旋,又在圖書館浩瀚的資料和方先生的講解中,一一找到答案。
漸漸地,他對八股文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麵的格式要求上。
而是開始嚐試去理解其內在的邏輯。
那看似死板的“起承轉合”,其實也蘊含著一種嚴謹的論證結構。
如同後世的議論文,先提出觀點(破題),再承接闡釋(承題),然後展開論述(起講、入手),通過正反對比、層層遞進(中間四股),最終得出結論,迴應主題(束股)。
隻不過,這種論證,必須用聖賢的語氣,引述聖賢的言論,來表達“聖賢”的觀點。
所謂“代聖人立言”,便是如此。
想通了這一層,陳平安再動筆練習時,感覺似乎…順暢了不少。
不再是之前那種處處受製、別扭不堪的感覺。
而是像在參與一場有明確規則的文字遊戲。
雖然規則苛刻,但隻要摸清了其中的門道,依舊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他開始嚐試,在嚴格遵循格式的前提下,變通地融入一些自己對經義的獨特理解。
這種理解,自然不能是那些驚世駭俗的現代思想。
而是要從圖書館裏那些曆代大儒對經典的深度解讀、不同流派的觀點碰撞中,提煉出既有新意、又不至於離經叛道、且能用典雅古文包裝起來的“亮點”。
比如,方先生今日布置的題目是《論語》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是儒家“仁”道的經典闡釋。
尋常的作法,無非是圍繞著“推己及人”、“忠恕之道”這些老生常談的觀點來展開。
陳平安破題承題之後,在起講部分,卻subtly地引入了一個新的角度。
“……夫仁者,人也。二人相與,方成其仁。故推己之心以待人,乃成仁之始基。然,僅僅推己之‘不欲’,尚不足以盡仁道之全。蓋‘不欲勿施’,乃消極之不為惡;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積極之為善,是更高層次之追求也…”
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進行對比,點出後者在境界上的提升,視角頗為新穎。
接下來的股比中,更是圍繞著“積極為善”這一核心,旁征博引(當然,引的都是這個時代存在的經典),論述了讀書人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的道理。
雖然行文依舊帶著些許模仿的痕跡,對仗也偶有生硬之處。
但其中蘊含的那份積極入世、勇於擔當的精神,卻隱隱透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象。
寫完之後,自己反複誦讀幾遍,也覺得比之前的習作,似乎…多了點“魂”。
將這篇習作交給方先生。
老先生仔細批閱良久,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
最終,放下筆,長長地籲了口氣,臉上露出了難以掩飾的驚喜和讚歎。
“平安。”老先生看著他,眼神複雜,“你這篇文…當真是你獨立所作?”
“迴先生,正是學生淺見,還請先生斧正。”陳平安恭敬道。
“斧正?老夫…老夫幾乎無從下筆啊。”方先生苦笑一聲,搖了搖頭,“此文雖在格律上尚有瑕疵,偶有斧鑿之痕,但其立意之新,見解之深,已遠非尋常童生所能及。”
“尤其是這句‘不欲勿施,乃消極之不為惡;己欲立達,方積極之為善’,簡直是畫龍點睛之筆,將聖人之仁道,剖析得鞭辟入裏,令人耳目一新。”
“老夫教書數十年,批閱過的八股文章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能將‘代聖人立言’做到如此地步,既不失法度,又能隱隱透出自己見解的…你是第一個。”
得到老師如此高的評價,陳平安心中也是一陣激動。
看來,自己這條路,走對了。
“先生謬讚。學生愧不敢當。”
“非是謬讚。”方先生擺擺手,神情變得鄭重起來,“平安,你記住。八股文雖是應試之具,但亦可載道。真正的高手,能在方寸之間,展現萬千氣象。你如今,已初步摸到了這八股文的門徑,找到了在格律之內,抒發真意,展現才華的鑰匙。”
“剩下的,便是火候的打磨,和臨場的發揮了。”
“老夫相信,隻要你繼續勤學不輟,戒驕戒躁,將來在科場之上,定能一鳴驚人。”
老師的這番話,如同給陳平安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之前因為八股格律而產生的困擾和焦慮,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一種駕馭這種文體的掌控感。
他感覺自己,似乎真的找到了那把打開八股文神秘大門的鑰匙。
雖然前路依舊漫長,還需要大量的練習和積累。
但至少,方向對了,信心足了。
隻是…
這種融入了自己獨特理解和“現代視角”(雖然經過巧妙包裝)的八股文風格,真的能得到縣試考官的認可嗎?
會不會因為觀點過於“新穎”,或者論證角度過於“刁鑽”,而被視為“劍走偏鋒”、“不合主流”,反而弄巧成拙?
畢竟,科舉考場,求穩才是上策。
方先生似乎也看出了他的疑慮,微微一笑:“放心。真正有見識的考官,是能分辨出真才實學和嘩眾取寵的。你隻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合乎聖賢大道,便不必過於擔心。”
“當然,”老先生又補充了一句,“火候未到之前,還是應當以穩妥為主。待你將來學問大成,自然可以揮灑自如,自成一家。”
“是,先生。學生明白了。”陳平安再次躬身。
心中那份對八股文的抵觸,已然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想要去征服它,駕馭它,甚至…利用它來展現自己真正才華的渴望。
或許,這看似僵化的格律,也能成為自己手中一柄鋒利的武器?
一切,都將在不久之後的縣試考場上,得到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