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驛路風塵多見聞
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 作者:愛吃魷魚小炒的沈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驢車吱呀,馬蹄噠噠。
前往南淮府城的路途,遠比去清溪縣城要漫長得多。
一路上,車隊曉行夜宿,沿著官道緩緩前行。
陳平安坐在驢車裏,並未像許多趕考學子那般,隻顧埋頭苦讀。
少年更多的時候,是掀開車簾,默默地觀察著沿途的景象。
越是遠離清溪縣地界,所見所聞便越是多樣。
有的小鎮,商鋪林立,人來人往,一派繁華景象。
鎮上的百姓,衣著光鮮,神態從容,顯然生活富足。
也有的村落,房屋低矮破舊,田地貧瘠。
村民們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眼神中帶著一絲麻木與愁苦。
官道上,不時能看到挑著擔子、趕著牛車的農夫,匆匆忙忙地趕往集市。
也能看到一些行商坐賈,吆喝著販賣各色貨物,與顧客討價還價,言語間透著幾分狡黠。
某日午後,車隊行至一處荒僻山路。
竟遇到一小股衣衫襤褸、麵帶菜色的逃難災民,拖家帶口,神情惶恐。
一問之下,才知是鄰縣遭了水災,良田被淹,房屋倒塌,不得不背井離鄉,另尋生路。
災民們眼中那份絕望與無助,深深觸動了陳平安。
還有一次,在一家簡陋的驛站歇腳時,遇到了一支行色匆匆的鏢隊。
鏢師們個個精悍幹練,腰懸利刃,眼神警惕,顯然是常年行走江湖的。
聽驛卒說,這支鏢隊是為一位富商押送一批貴重貨物,要前往南淮府城。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同涓涓細流,匯入陳平安的腦海。
極大地豐富了少年對這個大夏王朝的認知。
書本上的文字,終究是冰冷的。
隻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時代的脈搏與溫度。
這些鮮活的見聞,也為陳平安日後撰寫策論,提供了更真實、更有力的素材。
同行的張明遠,依舊不改其高談闊論的本性。
每到一處,總要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官府治理,品頭論足一番。
言語間,不乏一些書生意氣的指點江山。
李世林則相對沉默寡言,大部分時間都在閉目養神,或是翻閱手中的書卷。
偶爾被張明遠問及,才會簡單迴應幾句。
陳平安與二人,都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
禮貌交往,卻不多言。
更多的時候,是在暗中觀察,默默思考。
“陳兄,我看你這一路上,似乎對沿途的民情頗為關注啊。”
一日傍晚,在驛站的客房內,張明遠端著一杯劣質的茶水,對陳平安說道。
“不像李兄,隻知埋首故紙堆中。”
李世林聞言,隻是淡淡一笑,並未反駁。
陳平安放下手中的書卷,微笑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書本上的道理,終究要與現實相互印證,方能有所得。”
“陳兄此言,倒也有幾分道理。”
張明遠點了點頭,隨即又話鋒一轉。
“不過,在我看來,我等讀書人,當務之急,還是專心備考,爭取金榜題名。至於這民生疾苦,待日後入仕為官,再來操心也不遲。”
“張兄所言極是。”
陳平安不置可否地應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道不同,不相為謀。
路途雖然奔波,但陳平安並未放鬆對自己內功的修煉。
每日清晨或傍晚,趁著休息的間隙,少年總會尋一處僻靜之地,進行短暫的吐納練習。
過程極其隱蔽,從未被外人察覺。
那股在丹田內流轉的內息,在日複一日的堅持下,愈發壯大凝練。
身體的各項機能,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
偶爾,路上也會遇到一些小小的麻煩。
比如,在某些驛站歇腳時,會遇到一些勢利的驛卒,見幾人是趕考的學子,便故意刁難,索要額外的賞錢。
“幾位客官,咱們這驛站,房間緊張得很。若是想住得舒坦些,怕是得多破費幾個子兒了。”
一個賊眉鼠眼的驛卒,搓著手,滿臉堆笑地說道。
張明遠出身富家,不願與這些下人計較,往往會直接丟出幾文錢,打發了事。
李世林則會據理力爭,但往往收效甚微。
輪到陳平安時,少年卻是不慌不忙。
“這位差役大哥,我們都是趕考的學子,盤纏有限,還請行個方便。”
陳平安臉上帶著和煦的笑容。
“再者說了,朝廷有明文規定,驛站接待過往官差和應試舉子,皆有定例。若是大哥今日壞了規矩,傳揚出去,怕是對大哥的前程,也不太好吧?”
“若是府台大人知道了,怪罪下來,大哥這身公服,怕是也穿不安穩了。”
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軟中帶硬。
那驛卒聽了,臉色微微一變,掂量了一番,也不敢再過分刁難,隻能悻悻作罷。
還有一次,在一段偏僻的山路上,車隊遇到幾個形跡可疑的小毛賊,攔住了去路。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為首一個手持生鏽鐵尺的壯漢,惡狠狠地喊道。
張明遠嚇得臉色發白,躲在馬車裏不敢出來。
護送陳平安的那兩位族人,雖然有些武勇,但畢竟人少,也不敢輕舉妄動。
眼看就要起衝突。
陳平安卻從驢車上走了下來,不緊不慢地說道:“幾位好漢,我們是前往府城趕考的窮學生,身上確實沒有多少銀錢。”
“不過,我看幾位好漢,印堂發黑,目光無神,怕是最近時運不濟,恐有血光之災啊。”
“若是今日放我們過去,也算是積了一份陰德。說不定,還能化解了這場災禍。”
“若是執意為難,隻怕這災禍,就要應在幾位身上了。”
少年說話的語氣,不疾不徐,卻帶著一股莫名的說服力。
那幾個毛賊聽了,麵麵相覷,心中都有些發毛。
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多少都有些迷信。
再加上陳平安一身書生打扮,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倒也真有幾分“鐵口直斷”的架勢。
為首那壯漢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揮了揮手。
“罷了罷了,算你們走運!滾吧!”
一場小小的危機,便被陳平安用三言兩語,輕鬆化解。
並未輕易動用武力,卻也展現了少年過人的智慧與口才。
驛路風塵,一路行來。
陳平安的行囊中,又多了幾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多了幾分對未來的從容。
南淮府城,已然不遠了。
前往南淮府城的路途,遠比去清溪縣城要漫長得多。
一路上,車隊曉行夜宿,沿著官道緩緩前行。
陳平安坐在驢車裏,並未像許多趕考學子那般,隻顧埋頭苦讀。
少年更多的時候,是掀開車簾,默默地觀察著沿途的景象。
越是遠離清溪縣地界,所見所聞便越是多樣。
有的小鎮,商鋪林立,人來人往,一派繁華景象。
鎮上的百姓,衣著光鮮,神態從容,顯然生活富足。
也有的村落,房屋低矮破舊,田地貧瘠。
村民們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眼神中帶著一絲麻木與愁苦。
官道上,不時能看到挑著擔子、趕著牛車的農夫,匆匆忙忙地趕往集市。
也能看到一些行商坐賈,吆喝著販賣各色貨物,與顧客討價還價,言語間透著幾分狡黠。
某日午後,車隊行至一處荒僻山路。
竟遇到一小股衣衫襤褸、麵帶菜色的逃難災民,拖家帶口,神情惶恐。
一問之下,才知是鄰縣遭了水災,良田被淹,房屋倒塌,不得不背井離鄉,另尋生路。
災民們眼中那份絕望與無助,深深觸動了陳平安。
還有一次,在一家簡陋的驛站歇腳時,遇到了一支行色匆匆的鏢隊。
鏢師們個個精悍幹練,腰懸利刃,眼神警惕,顯然是常年行走江湖的。
聽驛卒說,這支鏢隊是為一位富商押送一批貴重貨物,要前往南淮府城。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同涓涓細流,匯入陳平安的腦海。
極大地豐富了少年對這個大夏王朝的認知。
書本上的文字,終究是冰冷的。
隻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時代的脈搏與溫度。
這些鮮活的見聞,也為陳平安日後撰寫策論,提供了更真實、更有力的素材。
同行的張明遠,依舊不改其高談闊論的本性。
每到一處,總要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官府治理,品頭論足一番。
言語間,不乏一些書生意氣的指點江山。
李世林則相對沉默寡言,大部分時間都在閉目養神,或是翻閱手中的書卷。
偶爾被張明遠問及,才會簡單迴應幾句。
陳平安與二人,都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
禮貌交往,卻不多言。
更多的時候,是在暗中觀察,默默思考。
“陳兄,我看你這一路上,似乎對沿途的民情頗為關注啊。”
一日傍晚,在驛站的客房內,張明遠端著一杯劣質的茶水,對陳平安說道。
“不像李兄,隻知埋首故紙堆中。”
李世林聞言,隻是淡淡一笑,並未反駁。
陳平安放下手中的書卷,微笑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書本上的道理,終究要與現實相互印證,方能有所得。”
“陳兄此言,倒也有幾分道理。”
張明遠點了點頭,隨即又話鋒一轉。
“不過,在我看來,我等讀書人,當務之急,還是專心備考,爭取金榜題名。至於這民生疾苦,待日後入仕為官,再來操心也不遲。”
“張兄所言極是。”
陳平安不置可否地應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道不同,不相為謀。
路途雖然奔波,但陳平安並未放鬆對自己內功的修煉。
每日清晨或傍晚,趁著休息的間隙,少年總會尋一處僻靜之地,進行短暫的吐納練習。
過程極其隱蔽,從未被外人察覺。
那股在丹田內流轉的內息,在日複一日的堅持下,愈發壯大凝練。
身體的各項機能,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
偶爾,路上也會遇到一些小小的麻煩。
比如,在某些驛站歇腳時,會遇到一些勢利的驛卒,見幾人是趕考的學子,便故意刁難,索要額外的賞錢。
“幾位客官,咱們這驛站,房間緊張得很。若是想住得舒坦些,怕是得多破費幾個子兒了。”
一個賊眉鼠眼的驛卒,搓著手,滿臉堆笑地說道。
張明遠出身富家,不願與這些下人計較,往往會直接丟出幾文錢,打發了事。
李世林則會據理力爭,但往往收效甚微。
輪到陳平安時,少年卻是不慌不忙。
“這位差役大哥,我們都是趕考的學子,盤纏有限,還請行個方便。”
陳平安臉上帶著和煦的笑容。
“再者說了,朝廷有明文規定,驛站接待過往官差和應試舉子,皆有定例。若是大哥今日壞了規矩,傳揚出去,怕是對大哥的前程,也不太好吧?”
“若是府台大人知道了,怪罪下來,大哥這身公服,怕是也穿不安穩了。”
一番話說得有理有據,軟中帶硬。
那驛卒聽了,臉色微微一變,掂量了一番,也不敢再過分刁難,隻能悻悻作罷。
還有一次,在一段偏僻的山路上,車隊遇到幾個形跡可疑的小毛賊,攔住了去路。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為首一個手持生鏽鐵尺的壯漢,惡狠狠地喊道。
張明遠嚇得臉色發白,躲在馬車裏不敢出來。
護送陳平安的那兩位族人,雖然有些武勇,但畢竟人少,也不敢輕舉妄動。
眼看就要起衝突。
陳平安卻從驢車上走了下來,不緊不慢地說道:“幾位好漢,我們是前往府城趕考的窮學生,身上確實沒有多少銀錢。”
“不過,我看幾位好漢,印堂發黑,目光無神,怕是最近時運不濟,恐有血光之災啊。”
“若是今日放我們過去,也算是積了一份陰德。說不定,還能化解了這場災禍。”
“若是執意為難,隻怕這災禍,就要應在幾位身上了。”
少年說話的語氣,不疾不徐,卻帶著一股莫名的說服力。
那幾個毛賊聽了,麵麵相覷,心中都有些發毛。
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多少都有些迷信。
再加上陳平安一身書生打扮,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倒也真有幾分“鐵口直斷”的架勢。
為首那壯漢猶豫了片刻,最終還是揮了揮手。
“罷了罷了,算你們走運!滾吧!”
一場小小的危機,便被陳平安用三言兩語,輕鬆化解。
並未輕易動用武力,卻也展現了少年過人的智慧與口才。
驛路風塵,一路行來。
陳平安的行囊中,又多了幾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多了幾分對未來的從容。
南淮府城,已然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