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的事,當日在王府裏你不早就已經知曉了的,今日怎的又勾起來傷心了?”
思妤道:“當日隻是覺得憤恨,今日卻不同。陛下親審還了王兄公道,王兄總歸是可以瞑目了。”
阿慈聽她如釋重負的口氣,一時沒有吭聲。
靜默了片刻,小姑又突然問起:“不知嫂嫂從今後是有何打算?”
阿慈不解:“這話是何意?”
思妤便歎:“也沒什麽,隻是想到嫂嫂一人孤單可憐……嫂嫂不知,過去嫂嫂還未入門時王兄便時常與我提起你的,王兄昔日那樣憐愛嫂嫂,如今若泉下有知,定也不忍見你孑然一身……”
她說著,又挪動身子往阿慈的枕邊湊了湊,將腦袋埋在她的枕邊,垂下眼道:“嫂嫂若是以後有了好人家,我是不會多話的,隻是嫂嫂也不要撇下我不管了……”
阿慈見她蜷在自己身邊,小小的臉小小的嘴巴,整個人都是小小的,好像一隻乳臭未幹的小貓。
她瞧了一會兒,突然從被子裏伸出一隻手來,“咚”地一下彈到思妤的腦門上。
伴著思妤一聲冷不丁吃痛的“唉呀——”,阿慈問她:“你這個小腦袋瓜裏,成天都在想些什麽呢。”
思妤兩手捂著額頭不吭聲,阿慈又摸一摸她的頭:“傻!”
“嫂嫂我說真的,你還這樣年輕,往後的日子還那樣長……”
“往後的日子,往後再說罷,”阿慈這才縮迴手,正色道,“隻是你莫要再胡思亂想了,我定是不會撇下你的,我都還未替你覓一個好人家,怎會不管你。就是你來日出嫁了,我,還有這端王府,也永遠給你撐腰。你再亂想這些沒有的事,倒惹人傷心。”
阿慈話音落,思妤忙又拿開遮在額上的手,慌忙擺了擺:“嫂嫂莫要傷心,是我說錯了話,該打。”
說著還連拍了兩下嘴巴。
“往後我再不說了。”
阿慈方笑:“你心中記得就好。”
屋子裏的炭火燒得暖,思妤縮在被子中,漸漸也將那被子捂暖了。
兩個人挨著躺著,斷斷續續又說了好一會子體己話,直至夜深極了,終於抵不住一陣又一陣襲來的困意,才漸漸合上眼睛睡去。
第二天起來時,兩人也是一道更衣洗漱。阿慈打發了兩個丫鬟去小姑房中將她的衣裳取來,就邀她留在自己房裏一並用早飯。
隻是幾個丫鬟還未將早飯送來,倒先見從外頭進來一個嬤嬤,說四王爺來了。
阿慈一聽高羨,心就突突地跳了兩下,眼裏也掠過一抹歡喜的神色。
若在以前,她定是要請高羨稍候一會兒,先與思妤在房中將早飯用過了再去見他的,可自打昨日以後,她就似變了一個人般,轉頭問起那個來通報的嬤嬤:“可知四爺用過早飯沒有?”
嬤嬤搖搖頭:“奴婢不知,但見四爺身旁的人手裏提著一個食盒,怕是還沒有用罷。”
阿慈聽了“喔”一聲,又似漫不經心一般說起:“那一會兒就將早飯端去前院飯廳裏,請四爺也去飯廳裏等一等,我收拾完了便去。”
端王府的前院獨指了一間偏廳作飯廳,過去常是二王爺招待客人用的,二王爺走後,那間飯廳便再沒啟過了。眼下阿慈這樣說,那嬤嬤趕緊應一聲,慌慌忙忙就帶了幾個丫鬟先去打掃。
阿慈也不緊不慢,與思妤更好了衣裳收拾妥當,方才攜手出門。
這一日外頭又飄了些雪,兩人走得亦慢了一些,等到廳上,打起簾子就見高羨已在裏頭了。幾個丫鬟婆子還在手腳麻利地擦拭桌椅,高羨站在當中,看見阿慈進來,眼中含笑,隻是麵上還要繃著,行了個禮道:“見過嫂嫂,嫂嫂萬福。”
阿慈見他正兒八經的模樣,實在好笑,可當著闔屋人等的麵又不好發作,於是亦隻有抿緊了嘴,裝模作樣答一聲:“四爺好早。”
她話音落,身後的思妤也跟著福了福身子,道聲:“見過四爺——”
隻是原本便是尋常的招唿,思妤也不是頭一迴見他,可今日也不知怎的,她直起身來,卻發覺在她這一聲道安後,屋子裏便沒了聲響。
當下好似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氣氛裏,隻見阿慈與高羨兩兩站著,四目而對,卻都不說話。
一時間,明明是容了許多人的屋子,倒靜默得仿佛空蕩蕩一般。
終究是思妤忍不住,輕輕咳了一聲。
阿慈這才像是突然間從神遊裏迴轉過來了,動了一下,方磕絆兩聲問道:“四爺……也不知四爺這一大早,來端王府是為何事。”
阿慈心中自然曉得他是來看她的,隻是他兩人,明明彼此心知肚明,又不得不在旁人跟前做戲一般。她虛情假意地問了話,問完也隻覺得好笑至極。
高羨大抵也同她一樣。
他在聽見她的話後,低了下頭掩飾自己的笑意,又示意身後楊霖遞上食盒,放到他身前的飯桌上,這才道:“是,昨日睿王府中新得了一批血燕,我一個人也用不了那麽許多,想來血燕滋補,就叫廚房給嫂嫂燉……給嫂嫂,還有思妤姑娘燉上了。”
他一個停頓,悄悄瞥了思妤一眼,見她麵色如常,才又暗暗鬆一口氣,繼續道:“自今日寅時便燉起的,估摸你們是這個點用早飯,就趕著帶了來。”
他說話間,楊霖已取了一隻瓷盅放到桌上。瓷盅的蓋子蓋著,透過蓋子邊沿縫隙都還能夠見到盅上冒著氤氳熱氣,想來確是一盛出燉鍋便帶來了。
阿慈微笑頷首,謝過了他。
正趕上廚房的早飯也送了來,飯廳中打掃的幾個丫鬟婆子也收拾完了,阿慈便邀高羨坐下一並用早飯。
席間也說不清兩人是演技不精還是怎的,雖然有思妤一直在旁說話,又喊了楊霖一道坐下用飯,按說應沒有那樣尷尬了,可他兩個卻無一不是正襟危坐,舉手投足皆好似不是自己的身子一般,別扭極了。
阿慈幾乎是硬著頭皮在吃飯、說話,她既無法說服自己像舊日一樣待高羨,又要刻意不能教旁人給看出來,實在辛苦。
好不容易捱到飯快用完時,忽見從外頭來了個門房匆匆來報,說是宮裏來了人。
阿慈慌忙讓請,便見是幾個公公帶了太後口諭來,道太後有召,請阿慈明日入宮。
阿慈在偏廳迎的他們,聽過口諭後,忙又對那為首的太監連聲道了幾句不是,請他轉告太後,直言自己嫁入王府這樣久了,卻一直沒有給太後娘娘請安,心中慚愧至極,明日定會入宮去向太後請罪的。
那公公自然好言寬慰了她幾句,阿慈示意林嬤嬤給他們打了些賞錢,又讓人客客氣氣地將他們幾個送出府了。
待到那幾名宮人走後,她人卻還站在原地,兩手攥著,麵上顯然有些忐忑不安。
宮裏來人,高羨與思妤早早的也是陪了阿慈出外見客,這會子發覺阿慈有些緊張,高羨剛要問她可否需要自己陪她一起去,倒見思妤先上前幾步開了口。
思妤行到阿慈身邊,輕輕道:“嫂嫂莫怕,我亦很久沒入宮給太後娘娘請安了,明日我與嫂嫂一同去。”
阿慈一迴頭,便見她眉眼彎彎,乖巧又溫柔的模樣笑著。
心中一顆起伏不定的心,好似也就那樣漸漸安穩了。
高羨站在她二人身後,這才沒有再多說什麽。
隻是翌日一早,端王府的馬車載了阿慈與思妤撥開淡淡晨霧往宮中行去時,不遠處亦有一輛馬車,雕窗厚帷裳的,也隨她們的車馬出發。馬車角上懸的牌子刻了一個“睿”字,亦緩緩駛過順天府縱貫南北的長街,與她們的馬車遠遠隔著,一前一後,朝梁皇宮行去。
第32章
阿慈入太後宮中時,剛剛入辰時,聽聞太後還在用早膳,她與思妤便在外廳候著。
候了不多會兒,見到一個老嬤嬤領著兩個宮女過來,畢恭畢敬道一聲:“娘娘,呂姑娘,太後娘娘暖閣有請。”
阿慈忙要起身,忽又想到自己如今身作端王爺的遺孀,不好再那樣冒失的,遂又穩了一下,不緊不慢站起身來,頷首道:“好。有勞嬤嬤帶路。”
阿慈與思妤跟著那嬤嬤輾轉往暖閣去。
一路走,一路就見太後宮中放了許多經卷,鼻尖所嗅,皆縈繞著淡淡檀香,又路過一處像是佛堂一樣的地方,從進出的宮人開啟的門縫裏,隱約瞧見裏頭供的佛像。
阿慈素來便聽說過太後禮佛,如今看來,確是個虔心之人,想來應也性子溫厚,不會太為難她才對。轉念又想到當初太後收養四王爺、收留思妤,如此一想,便更覺她大約是和善的。
於是阿慈行了一會兒路,才到暖閣前,心中已然不那麽緊張了。及至嬤嬤打起簾子引她入了暖閣,心情更已鬆和不少。
屋子裏甚是敞亮,地龍熏得好似暖春一般,連帶那股淡淡的檀香也濃了些許。阿慈不敢細看,隻粗粗拿餘光掃了眼,瞧見屋中陳列端的是典雅素淨,牆上掛有字畫,左右各設幾張椅子,北向正中坐了一位身穿黃色大衫頭戴鳳冠的婦人,身旁站了一眾嬤嬤們,想也知必是太後了。
阿慈便垂下頭,小步上前,行至與她一丈之地停下,向她跪拜行禮。
“妾身黎氏,拜見太後。太後娘娘萬福金安——”
她說著,以額觸地,俯身貼到地上。
片刻以後,聽見身前方一聲緩緩的,雖慈祥卻也隱隱帶著威嚴的話音,道:“你便是黎氏?”
“迴太後的話,妾身正是。”
“抬起頭來。”
“是。”阿慈仍然跪著,隻慢慢直起上身,將頭抬起,麵向太後。
眼前鋪了軟墊軟靠的寬椅上,坐的是一位柳葉眉桃花眼的婦人,估摸年紀應已四旬有餘了,但調養得倒是極好,瞧去也不過三十幾的模樣。瞧見阿慈抬起頭來,她亦仔細打量了阿慈一番,方點點頭道:“生得確是很標致,難怪我兒中意。”
阿慈默默頷了下首,沒有答話。
太後便喊她:“起來罷,坐著說話。”
“是。謝娘娘。”
阿慈又俯身磕了個頭,方慢慢站起身來。
一旁的思妤見她起身,才向太後問了安。太後與她也歸是一家人的,淡淡笑一笑,也命她坐了。及至思妤坐下後,便有兩個宮女捧了茶上來。阿慈端正地坐著,並不動。
待那兩個宮女奉過茶退下了,太後才又開口道:“我聽說賜兒走了以後,你也是大病了一場,如今怎樣,身子可已大好了?”
阿慈忙向她微一低首:“是。勞娘娘記掛,妾身惶恐,如今身子已好全了。當日承蒙娘娘體恤,免了妾身入宮覲見,妾身一直念在心中,還未好生拜謝娘娘恩典。後又聽聞娘娘亦病倒了,妾身卻不曾侍奉床前。妾身不孝,還請娘娘治罪。”
她說著,又要起身叩拜。
“這倒不必了。”阿慈還未拜下,太後倒先抬手止住了她,“你坐罷,我既然下了旨叫你在家中休養,又怎會怪你不曾入宮侍疾的罪。”
“是……”
阿慈又低著頭,小心地坐迴椅子上。
太後道:“我那些時日正曆喪子之痛,傷心欲絕不比你少,也是無力見你,你不必太過自責。”
阿慈聽了,心下暗暗鬆一口氣,遂才又小聲答了句:“是……”
“如今賜兒的案子業已平定了,我想來你應當也好了些,就叫你進宮來,與我敘敘話。我此前聽說,賜兒這樁案子能破,可是你出了大力的?”
阿慈低眉垂眼,麵向她的方向微微一頷首:“迴太後的話,妾身是有出了些力,但不敢居功,此案是都察院的左都禦史遲大人出力最多,又蒙陛下恩典,親自為王爺主持公道,這才將兇手繩之以法。”
“哦?”太後示意身旁嬤嬤捧過一盞茶來,“這兩日皇帝朝政忙,我亦免了他來請安,昨日聽見他親審案犯的事情,也不過是幾個宮人描給我聽的。個中原委,我也不是很明了。今日你在這裏,倒正好叫你細細講一講,那位遲大人如何出力,你又如何發現案情古怪的?”
阿慈聽出她話裏的些許興致,一時間才完全放鬆下來,點點頭應過一聲“是”,便把事情慢慢地與她道了。
她從自己治家查賬講起,又引到新婚夜自己藏起的那壺水與遲恆,直講到胡管家請辭交接的那一日。除了省去那些事關重生、事關高羨的不可說的話,一五一十,事無巨細。
她想,太後原本就是個清心禮佛的人,她說得細一些,她定是有耐性聽下去的。且看太後聽時麵上神色,隨她的話,時而微微詫異,時而凝重,便知她也是好奇想聽的。
於是阿慈講得就更細致了些。
這樣細細地講了半日,才終於講完。
太後像是陷在了沉思裏,默然良久,方才輕輕歎一聲:“辛苦你了,你做得很好。”
“妾身不敢稱苦。”
太後便道:“我其實今日召你來,一是確未曾見過你這兒媳,二來心中也很好奇,賜兒生前是從不近女色的,當日怎就突然請旨,要娶一個平頭百姓家的女兒做元妃。我如今見了你,又聽你方才這一席話,才覺這個王妃,你還是當得。”
她雖然說時語調平靜至極,但阿慈也聽出了那話裏藏的,一些誇獎她的意味,一時默默低下頭去。
思妤道:“當日隻是覺得憤恨,今日卻不同。陛下親審還了王兄公道,王兄總歸是可以瞑目了。”
阿慈聽她如釋重負的口氣,一時沒有吭聲。
靜默了片刻,小姑又突然問起:“不知嫂嫂從今後是有何打算?”
阿慈不解:“這話是何意?”
思妤便歎:“也沒什麽,隻是想到嫂嫂一人孤單可憐……嫂嫂不知,過去嫂嫂還未入門時王兄便時常與我提起你的,王兄昔日那樣憐愛嫂嫂,如今若泉下有知,定也不忍見你孑然一身……”
她說著,又挪動身子往阿慈的枕邊湊了湊,將腦袋埋在她的枕邊,垂下眼道:“嫂嫂若是以後有了好人家,我是不會多話的,隻是嫂嫂也不要撇下我不管了……”
阿慈見她蜷在自己身邊,小小的臉小小的嘴巴,整個人都是小小的,好像一隻乳臭未幹的小貓。
她瞧了一會兒,突然從被子裏伸出一隻手來,“咚”地一下彈到思妤的腦門上。
伴著思妤一聲冷不丁吃痛的“唉呀——”,阿慈問她:“你這個小腦袋瓜裏,成天都在想些什麽呢。”
思妤兩手捂著額頭不吭聲,阿慈又摸一摸她的頭:“傻!”
“嫂嫂我說真的,你還這樣年輕,往後的日子還那樣長……”
“往後的日子,往後再說罷,”阿慈這才縮迴手,正色道,“隻是你莫要再胡思亂想了,我定是不會撇下你的,我都還未替你覓一個好人家,怎會不管你。就是你來日出嫁了,我,還有這端王府,也永遠給你撐腰。你再亂想這些沒有的事,倒惹人傷心。”
阿慈話音落,思妤忙又拿開遮在額上的手,慌忙擺了擺:“嫂嫂莫要傷心,是我說錯了話,該打。”
說著還連拍了兩下嘴巴。
“往後我再不說了。”
阿慈方笑:“你心中記得就好。”
屋子裏的炭火燒得暖,思妤縮在被子中,漸漸也將那被子捂暖了。
兩個人挨著躺著,斷斷續續又說了好一會子體己話,直至夜深極了,終於抵不住一陣又一陣襲來的困意,才漸漸合上眼睛睡去。
第二天起來時,兩人也是一道更衣洗漱。阿慈打發了兩個丫鬟去小姑房中將她的衣裳取來,就邀她留在自己房裏一並用早飯。
隻是幾個丫鬟還未將早飯送來,倒先見從外頭進來一個嬤嬤,說四王爺來了。
阿慈一聽高羨,心就突突地跳了兩下,眼裏也掠過一抹歡喜的神色。
若在以前,她定是要請高羨稍候一會兒,先與思妤在房中將早飯用過了再去見他的,可自打昨日以後,她就似變了一個人般,轉頭問起那個來通報的嬤嬤:“可知四爺用過早飯沒有?”
嬤嬤搖搖頭:“奴婢不知,但見四爺身旁的人手裏提著一個食盒,怕是還沒有用罷。”
阿慈聽了“喔”一聲,又似漫不經心一般說起:“那一會兒就將早飯端去前院飯廳裏,請四爺也去飯廳裏等一等,我收拾完了便去。”
端王府的前院獨指了一間偏廳作飯廳,過去常是二王爺招待客人用的,二王爺走後,那間飯廳便再沒啟過了。眼下阿慈這樣說,那嬤嬤趕緊應一聲,慌慌忙忙就帶了幾個丫鬟先去打掃。
阿慈也不緊不慢,與思妤更好了衣裳收拾妥當,方才攜手出門。
這一日外頭又飄了些雪,兩人走得亦慢了一些,等到廳上,打起簾子就見高羨已在裏頭了。幾個丫鬟婆子還在手腳麻利地擦拭桌椅,高羨站在當中,看見阿慈進來,眼中含笑,隻是麵上還要繃著,行了個禮道:“見過嫂嫂,嫂嫂萬福。”
阿慈見他正兒八經的模樣,實在好笑,可當著闔屋人等的麵又不好發作,於是亦隻有抿緊了嘴,裝模作樣答一聲:“四爺好早。”
她話音落,身後的思妤也跟著福了福身子,道聲:“見過四爺——”
隻是原本便是尋常的招唿,思妤也不是頭一迴見他,可今日也不知怎的,她直起身來,卻發覺在她這一聲道安後,屋子裏便沒了聲響。
當下好似陷入了一種奇怪的氣氛裏,隻見阿慈與高羨兩兩站著,四目而對,卻都不說話。
一時間,明明是容了許多人的屋子,倒靜默得仿佛空蕩蕩一般。
終究是思妤忍不住,輕輕咳了一聲。
阿慈這才像是突然間從神遊裏迴轉過來了,動了一下,方磕絆兩聲問道:“四爺……也不知四爺這一大早,來端王府是為何事。”
阿慈心中自然曉得他是來看她的,隻是他兩人,明明彼此心知肚明,又不得不在旁人跟前做戲一般。她虛情假意地問了話,問完也隻覺得好笑至極。
高羨大抵也同她一樣。
他在聽見她的話後,低了下頭掩飾自己的笑意,又示意身後楊霖遞上食盒,放到他身前的飯桌上,這才道:“是,昨日睿王府中新得了一批血燕,我一個人也用不了那麽許多,想來血燕滋補,就叫廚房給嫂嫂燉……給嫂嫂,還有思妤姑娘燉上了。”
他一個停頓,悄悄瞥了思妤一眼,見她麵色如常,才又暗暗鬆一口氣,繼續道:“自今日寅時便燉起的,估摸你們是這個點用早飯,就趕著帶了來。”
他說話間,楊霖已取了一隻瓷盅放到桌上。瓷盅的蓋子蓋著,透過蓋子邊沿縫隙都還能夠見到盅上冒著氤氳熱氣,想來確是一盛出燉鍋便帶來了。
阿慈微笑頷首,謝過了他。
正趕上廚房的早飯也送了來,飯廳中打掃的幾個丫鬟婆子也收拾完了,阿慈便邀高羨坐下一並用早飯。
席間也說不清兩人是演技不精還是怎的,雖然有思妤一直在旁說話,又喊了楊霖一道坐下用飯,按說應沒有那樣尷尬了,可他兩個卻無一不是正襟危坐,舉手投足皆好似不是自己的身子一般,別扭極了。
阿慈幾乎是硬著頭皮在吃飯、說話,她既無法說服自己像舊日一樣待高羨,又要刻意不能教旁人給看出來,實在辛苦。
好不容易捱到飯快用完時,忽見從外頭來了個門房匆匆來報,說是宮裏來了人。
阿慈慌忙讓請,便見是幾個公公帶了太後口諭來,道太後有召,請阿慈明日入宮。
阿慈在偏廳迎的他們,聽過口諭後,忙又對那為首的太監連聲道了幾句不是,請他轉告太後,直言自己嫁入王府這樣久了,卻一直沒有給太後娘娘請安,心中慚愧至極,明日定會入宮去向太後請罪的。
那公公自然好言寬慰了她幾句,阿慈示意林嬤嬤給他們打了些賞錢,又讓人客客氣氣地將他們幾個送出府了。
待到那幾名宮人走後,她人卻還站在原地,兩手攥著,麵上顯然有些忐忑不安。
宮裏來人,高羨與思妤早早的也是陪了阿慈出外見客,這會子發覺阿慈有些緊張,高羨剛要問她可否需要自己陪她一起去,倒見思妤先上前幾步開了口。
思妤行到阿慈身邊,輕輕道:“嫂嫂莫怕,我亦很久沒入宮給太後娘娘請安了,明日我與嫂嫂一同去。”
阿慈一迴頭,便見她眉眼彎彎,乖巧又溫柔的模樣笑著。
心中一顆起伏不定的心,好似也就那樣漸漸安穩了。
高羨站在她二人身後,這才沒有再多說什麽。
隻是翌日一早,端王府的馬車載了阿慈與思妤撥開淡淡晨霧往宮中行去時,不遠處亦有一輛馬車,雕窗厚帷裳的,也隨她們的車馬出發。馬車角上懸的牌子刻了一個“睿”字,亦緩緩駛過順天府縱貫南北的長街,與她們的馬車遠遠隔著,一前一後,朝梁皇宮行去。
第32章
阿慈入太後宮中時,剛剛入辰時,聽聞太後還在用早膳,她與思妤便在外廳候著。
候了不多會兒,見到一個老嬤嬤領著兩個宮女過來,畢恭畢敬道一聲:“娘娘,呂姑娘,太後娘娘暖閣有請。”
阿慈忙要起身,忽又想到自己如今身作端王爺的遺孀,不好再那樣冒失的,遂又穩了一下,不緊不慢站起身來,頷首道:“好。有勞嬤嬤帶路。”
阿慈與思妤跟著那嬤嬤輾轉往暖閣去。
一路走,一路就見太後宮中放了許多經卷,鼻尖所嗅,皆縈繞著淡淡檀香,又路過一處像是佛堂一樣的地方,從進出的宮人開啟的門縫裏,隱約瞧見裏頭供的佛像。
阿慈素來便聽說過太後禮佛,如今看來,確是個虔心之人,想來應也性子溫厚,不會太為難她才對。轉念又想到當初太後收養四王爺、收留思妤,如此一想,便更覺她大約是和善的。
於是阿慈行了一會兒路,才到暖閣前,心中已然不那麽緊張了。及至嬤嬤打起簾子引她入了暖閣,心情更已鬆和不少。
屋子裏甚是敞亮,地龍熏得好似暖春一般,連帶那股淡淡的檀香也濃了些許。阿慈不敢細看,隻粗粗拿餘光掃了眼,瞧見屋中陳列端的是典雅素淨,牆上掛有字畫,左右各設幾張椅子,北向正中坐了一位身穿黃色大衫頭戴鳳冠的婦人,身旁站了一眾嬤嬤們,想也知必是太後了。
阿慈便垂下頭,小步上前,行至與她一丈之地停下,向她跪拜行禮。
“妾身黎氏,拜見太後。太後娘娘萬福金安——”
她說著,以額觸地,俯身貼到地上。
片刻以後,聽見身前方一聲緩緩的,雖慈祥卻也隱隱帶著威嚴的話音,道:“你便是黎氏?”
“迴太後的話,妾身正是。”
“抬起頭來。”
“是。”阿慈仍然跪著,隻慢慢直起上身,將頭抬起,麵向太後。
眼前鋪了軟墊軟靠的寬椅上,坐的是一位柳葉眉桃花眼的婦人,估摸年紀應已四旬有餘了,但調養得倒是極好,瞧去也不過三十幾的模樣。瞧見阿慈抬起頭來,她亦仔細打量了阿慈一番,方點點頭道:“生得確是很標致,難怪我兒中意。”
阿慈默默頷了下首,沒有答話。
太後便喊她:“起來罷,坐著說話。”
“是。謝娘娘。”
阿慈又俯身磕了個頭,方慢慢站起身來。
一旁的思妤見她起身,才向太後問了安。太後與她也歸是一家人的,淡淡笑一笑,也命她坐了。及至思妤坐下後,便有兩個宮女捧了茶上來。阿慈端正地坐著,並不動。
待那兩個宮女奉過茶退下了,太後才又開口道:“我聽說賜兒走了以後,你也是大病了一場,如今怎樣,身子可已大好了?”
阿慈忙向她微一低首:“是。勞娘娘記掛,妾身惶恐,如今身子已好全了。當日承蒙娘娘體恤,免了妾身入宮覲見,妾身一直念在心中,還未好生拜謝娘娘恩典。後又聽聞娘娘亦病倒了,妾身卻不曾侍奉床前。妾身不孝,還請娘娘治罪。”
她說著,又要起身叩拜。
“這倒不必了。”阿慈還未拜下,太後倒先抬手止住了她,“你坐罷,我既然下了旨叫你在家中休養,又怎會怪你不曾入宮侍疾的罪。”
“是……”
阿慈又低著頭,小心地坐迴椅子上。
太後道:“我那些時日正曆喪子之痛,傷心欲絕不比你少,也是無力見你,你不必太過自責。”
阿慈聽了,心下暗暗鬆一口氣,遂才又小聲答了句:“是……”
“如今賜兒的案子業已平定了,我想來你應當也好了些,就叫你進宮來,與我敘敘話。我此前聽說,賜兒這樁案子能破,可是你出了大力的?”
阿慈低眉垂眼,麵向她的方向微微一頷首:“迴太後的話,妾身是有出了些力,但不敢居功,此案是都察院的左都禦史遲大人出力最多,又蒙陛下恩典,親自為王爺主持公道,這才將兇手繩之以法。”
“哦?”太後示意身旁嬤嬤捧過一盞茶來,“這兩日皇帝朝政忙,我亦免了他來請安,昨日聽見他親審案犯的事情,也不過是幾個宮人描給我聽的。個中原委,我也不是很明了。今日你在這裏,倒正好叫你細細講一講,那位遲大人如何出力,你又如何發現案情古怪的?”
阿慈聽出她話裏的些許興致,一時間才完全放鬆下來,點點頭應過一聲“是”,便把事情慢慢地與她道了。
她從自己治家查賬講起,又引到新婚夜自己藏起的那壺水與遲恆,直講到胡管家請辭交接的那一日。除了省去那些事關重生、事關高羨的不可說的話,一五一十,事無巨細。
她想,太後原本就是個清心禮佛的人,她說得細一些,她定是有耐性聽下去的。且看太後聽時麵上神色,隨她的話,時而微微詫異,時而凝重,便知她也是好奇想聽的。
於是阿慈講得就更細致了些。
這樣細細地講了半日,才終於講完。
太後像是陷在了沉思裏,默然良久,方才輕輕歎一聲:“辛苦你了,你做得很好。”
“妾身不敢稱苦。”
太後便道:“我其實今日召你來,一是確未曾見過你這兒媳,二來心中也很好奇,賜兒生前是從不近女色的,當日怎就突然請旨,要娶一個平頭百姓家的女兒做元妃。我如今見了你,又聽你方才這一席話,才覺這個王妃,你還是當得。”
她雖然說時語調平靜至極,但阿慈也聽出了那話裏藏的,一些誇獎她的意味,一時默默低下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