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已經在總統府與袁世凱打了一年多交道,他的判斷非常準。


    尊孔早有跡象,民國元年年底,袁世凱就下令,每年孔子誕辰各地學校都要舉行尊孔祀孔的紀念會。


    也不是說這樣做完全是錯的,但要不要同時祭祀祭祀科學人物?如果感覺牛頓、阿基米德、伽利略是洋人,那為什麽不選祖衝之?


    所以專門尊孔祭孔顯然是有意為之,想慢慢造勢。


    若是單純尊孔也沒什麽大不了,但絕大多數革命派都明白,袁世凱聯合遺老遺少搞尊孔複古明顯有深意:尊孔是表象,複古才是本質。


    沒多久,大總統就頒發了正式尊孔令,稱作《通令尊崇孔聖文》。


    雖然招致許多議員抗議,認為總統的這種命令“違背約法之信仰自由”,強令所有人再次恢複舊製,明顯與民主共和的理念不符。


    可袁世凱哪管國會,照樣推行不誤。


    ——


    李諭帶著新一期科學雜誌去商務印書館找張元濟印刷時,發現他正忙得不可開交。


    桌子上是一些經學書籍,看封皮似乎是小學教材。


    李諭疑惑道:“筱齋兄要刊印小學課外讀物?”


    “全是正式課本,”張元濟苦澀道,“總統府突然把‘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列入憲法草案。教育部迫於壓力,下令全國學校編纂關於修身及國文的教科書,而且必須采取孔夫子言行及經訓,如果選擇他家學問,必須與孔門同源。”


    李諭沒想到事態發展得這麽快,歎道:“果然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目前隻是開始,此後一年內,北洋政府又發布了《特定教育綱要》,規定各學校崇拜尊奉儒家古聖先賢;尊孔以端基,尚孟以致用;各學校一律恢複讀經。


    為了深入貫徹,隨後還發布了《國民學校令》《高等小學令》《預備學校令》等,說白了都是為推行尊孔讀經而公布。


    袁世凱是個聰明人,深知教化乃立國之本,竊國亦自茲始。


    張元濟更加無奈:“我們剛剛印出幾十萬冊國文教科書,隻能全部廢棄,轉而印製新要求下重視經文的國文教本。辛亥之革命雖成功,但民主共和的觀念卻並未深入民心。本來通過小學教材能一點點改變,隻是才一年,竟然就改了迴去。”


    李諭說:“革命形式上成功了,但精神上還遠遠不夠。”


    現在孫黃等革命派以及國會都毫無辦法,李諭自然無能為力。好在知道未來發展,這屬於必經的坎坷,躲也躲不過。


    留下稿子後,李諭便返迴了豫園。


    沒幾天,章太炎在哈同花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西式婚禮。


    李諭登門賀喜,44歲的章太炎與小他14歲的妻子湯國梨滿麵春風地迎接賓客。


    章太炎的第一任夫人十年前便去世,留下了三個女兒。


    送上賀禮後,李諭見到了章太炎與湯國梨的媒人蔡元培。


    李諭笑道:“月老先生點了一手好姻緣。”


    蔡元培說:“當時太炎先生不改狂氣,要在報紙上登報征婚,那可是民國第一迴,雖然反響不小,可惜無人應答,甚是尷尬。最後還是我托人將湯姑娘介紹給太炎先生。”


    李諭問道:“登報征婚確實符合太炎先生的作風,但什麽條件這麽苛刻,竟然無人應答?”


    蔡元培掰著手指頭給他講起來:“太炎先生列舉了五項要求,其一,鄂女為限;其二,大家閨秀;其三,文理通順;其四,不染學堂中平等自由之惡習;其五,有從夫之美德。”


    “鄂女?”李諭想了想說,“太炎先生是浙江人吧,為何一定要湖北姑娘?”


    蔡元培說:“聽他自己說,湘女多情,鄂女多音。湖北人口音裏有很多古音遺存,太炎先生本人就在研究古音,所以想娶一個湖北女子。”


    “有意思,”李諭又問道,“湯女士是湖北人?”


    “不是,”蔡元培搖搖頭,“她也是浙江人。”


    李諭笑道:“第一條就無法滿足。”


    “即便如此,太炎也高興得很。”蔡元培說。


    李諭說:“第二條和第三條我可以理解,但第四條與第五條似乎又有些矛盾。太炎先生作為革命人士,為什麽要求妻子遵守三從四德?”


    蔡元培說:“外在與內在總歸不一樣,太炎先生在社會上崇尚新思潮,但家庭生活中卻是個比較傳統的人。”


    類似情況在民國名士中一點都不罕見,李諭也就見怪不怪。


    章太炎的新婚妻子湯國梨也不是尋常女子,她是浙江才女,還是女權運動的先驅。


    在家庭生活中她又是個聰明的女人,處理得非常好。


    能娶到這樣的老婆,章太炎自然喜不自勝。


    到場的名人不少,孫黃兩人以及陳其美全部來了。


    章太炎即便與孫中山有一些私交上的不和,但理念上並不衝突。


    他別扭著走向孫黃幾人,黃興詫異道:“太炎兄怎麽腿腳突然不好了?”


    章太炎說:“洋人的皮鞋實在難受,不知道你們是怎麽忍耐的。”


    李諭眼睛尖,看了一眼後說:“太炎先生,你左右鞋穿反了。”


    孫先生哈哈大笑:“太炎確實需要個操持家務的夫人,竟然皮鞋都會穿反。”


    章太炎尷尬地調換過來,解釋道:“以前我從不穿皮鞋,以後也不會再穿。隻是結婚禮服須搭配皮鞋,無奈為之。”


    客人全部到齊後,大家紛紛落座,李諭與蔡元培坐在了一起。


    李諭隨口問道:“孑民兄下一步有什麽打算?”


    蔡元培說:“我想再去國外深造幾年。”


    李諭問道:“去哪?”


    “法國,”蔡元培說,“之前我在德國留學幾年,這迴換個地方。法國曆史也算悠久,與英國一樣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近兩三百年法國在科學、哲學、藝術方麵有輝煌成就。而且法國首先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是大革命的故鄉。或許在那裏可以找到新的精神財富。”


    “法國是個好去處,”李諭說,“半年前留法勤工儉學會派送了一批學生,將來有孑民兄領導,最讓人放心。”


    “不僅帶領學生,我自己也要深刻學習,”蔡元培說,“在我看來,必須向先進者學習,自我才可成長,國家亦然。古希臘吸收了埃及、腓尼基諸國文化;當今的歐洲則是吸收了希臘、羅馬、阿拉伯諸國文化,才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至於我們,自秦漢以後,鄰邦均蠻荒落後於中原文明,沒有可以借鑒者。唐宋時期與多國交流,致使文化大放異彩。但緊接著元代至今的六百餘年,又幾乎沒有新的文明可滋養補充。”


    李諭說:“西方文明現在確實先進,不過也並非全是精華。學習西洋,咱們得審慎一些。”


    “疏才兄弟總結得太到位了,難得的人間清醒,與你談話總是令我有所收獲,”蔡元培舉起酒杯說,“來,咱們幹一杯!”


    放下酒杯後,蔡元培又說:“我已預感到時局會變化,孫先生的二次革命理念太難成功。”


    李諭笑道:“太炎先生大喜的日子,就不要聊政治了。”


    “我不是那個意思,”蔡元培說,“疏才兄弟,我早就說過,本人非常看重你。你這樣的有為青年是國之希望。現在中國缺少一個‘一言而為天下法’式的導師一樣人物出來說話,主持公理;也沒有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能超越政治而為舉國所尊奉、信從,使國事的是是非非有一個權威來裁判。而想要讓這等人物在中國出現,隻能靠教育青年。”


    “孑民兄的話有千斤重,我能做的僅僅是在科學與教育方麵盡一點薄力,”李諭說,“而且民主時代,最怕的不就是一言堂嗎?”


    “也是!哎,真不知道路在什麽地方,”蔡元培歎著氣說,“但看著康有為那樣的人舉著孔教會的旗幟欺騙大眾,我就心中有氣,他心中想的根本不是四萬萬民眾,而是一小撮人的核心利益。”


    “他也隻是枚棋子,自己被人利用了都不知道,”李諭說,“等我們也有了廣泛深遠的思想啟蒙,誰是跳梁小醜一看便知。”


    蔡元培說:“可惜卓如(梁啟超)仍舊未能下定決心與他一刀兩斷,竟然一同上書立孔教為國教。”


    李諭說:“卓如兄倒是一片公心,或許在他看來,現在需要強人統治,即便認為袁大總統有諸多缺點,也要幫一幫。”


    蔡元培無奈道:“孰對孰錯,即便看得出,也要靠時間一點點驗證。”


    再喝了幾杯酒後,蔡元培又問道:“疏才兄弟最近可有再往歐洲的打算?”


    李諭說:“應該會去一趟,不然未來幾年怕是沒有機會。”


    “沒有機會?”蔡元培問道,“還不想去就去?”


    李諭說:“現在歐洲劍拔弩張,不出一年必起戰端。”


    “從報紙上看,現在的歐洲確實就像一根緊繃的箭矢,”蔡元培說,“但歐洲是文明國度,總不至於說打就打吧。”


    李諭道:“打起來就是狗咬狗了,而且勢必咬死對方才罷休。歐洲的矛盾無法調和,最可怕的是他們人人渴望戰爭。”


    蔡元培說:“這不就像美國南北戰爭時,所有人都希望戰爭早點打起來。”


    “到時候他們就知道什麽是真正的戰爭了,”李諭說,“這幫老爺們欺負人欺負慣了,早忘了什麽叫痛。殊不知一個人可以熱愛軍事,但隻有傻子才會喜歡戰爭。”


    蔡元培說:“喜歡戰爭的還有政客。”


    李諭歎道:“在他們眼裏,戰爭可能真的隻是政治的延續,談不上喜歡戰爭。”


    蔡元培說:“不管時局如何,我也要去法國學習一段時間。”


    李諭說:“總體上看,巴黎肯定安全,說不定我們還能在巴黎見次麵。”


    好在這次他不是去德國留學。


    ——


    婚宴結束後,李諭接到了京城發來的電報,隨即動身迴去一趟。


    清華學校要選派新一批學生留學,李諭在火車上就擬好了理科方麵的試題。


    他能明顯感覺到學生水平的提升,擬的題目一年比一年難度大,估計用不了兩年,就能出到正兒八經高考大題。


    作為應試教育下的集大成者,李諭出題出得越來越順手,甚至一些美籍教師都會把他擬定的題目寄迴美國學校使用。


    說不定再過幾年,市麵上就會出現掛李諭名的“名師題目集錦”。


    這次考試選出了十五名留美學生,第一名毫無疑問是清華的高材生侯德榜。


    侯德榜這人是能真正辦實事的,李諭準備幫他把成就再提高一個檔次,以他的天分,絕對沒啥問題。


    化工總歸要搞,侯德榜將來配上範旭東等人,完全可以撐起一片天,李諭要做的隻是幫著提前一點,然後規模再大一點。


    “我給麻省理工學院寫了推薦信,他們欠我人情,絕對會接納你入校,”李諭給他一個信封,“這裏麵有我的親筆信,到時拿給他們看,麻省一定會認真對待。”


    侯德榜鄭重接過:“多謝院士先生。”


    “我到美國後會去看你,”李諭說,“還有,美國那邊成立了科學社分社,到了美國你也加入吧,團結起來能減少許多困難。”


    侯德榜道:“我記下了。”


    李諭又看到十五名學生中,有一人似乎被孤立,向校長周詒春問道:“那個孩子什麽情況?”


    周詒春說:“他叫洪深,是刺殺宋教仁案幕後兇手之一洪述祖的兒子。”


    “洪述祖的兒子?”李諭說,“看來成績還算不錯。”


    周詒春說:“他是個好苗子,可惜有個那樣的父親。入學時洪述祖利用了點關係把他硬塞進來,但洪深本人非常刻苦,我們也不願因為其父的影響耽誤孩子的抱負,既然他靠自己實力考上了留學名額,就按照規定讓他留學。”


    李諭讚道:“周校長好胸襟。”


    洪深本來立誌去美國學材料學,但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時轉向了戲劇和文學專業。他迴國後成了中國影劇界罕見的全才,影響深遠。


    另外,他有個孫子更有名,叫做洪金寶。


    忙完學校的事,李諭立刻前往天津馮如飛機廠,讓馮如好好教自己開飛機。


    這時的飛機操作難度不大,沒有那麽多複雜的儀表,飛行高度、飛行速度也無法和後世相提並論。


    雙翼機雖說有點笨重,但比較穩當,配上降落傘,安全係數已經足夠。


    李諭不缺錢,油料隨便使,練習頻率很高。宛如後世考駕照,有專門的教練加一輛專門的教練車,能不快嗎。


    花了一兩個月,李諭就能獨自駕駛飛機上天。


    這感覺,隻能說倍爽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