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要著急趕迴德國,他對玻爾說:“我會向柏林科學院提議,讓你盡快獲得在柏林演講的機會,但你一定要多練練德語。”


    玻爾說:“德語嘛?我隻能盡力。”


    愛因斯坦又對李諭說:“李諭先生,你也一定不要忘了來一趟柏林。”


    勞厄也說:“普朗克教授一直記掛著你。”


    李諭道:“肯定會的。”


    “我希望與你再研究幾個物理方麵的問題,”愛因斯坦接著說,“我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或許能夠為我的理論進行驗證。不過這件事需要既懂物理學也懂天文學的人,閣下實在是最合適的人,沒有之一。所以我會在柏林等待先生大駕。”


    李諭說:“既然如此,後會有期。”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已然都走上正軌,二十世紀初最動人心魄的兩座物理學大廈馬上拔地而起。


    李諭暫時脫不開身離開英國,因為倫敦馬上要召開皇家學會會議,自己好歹是個外籍院士,老不參會太不給麵子。


    會議比較常規,隻不過由於李諭跨了學科,數學、物理、天文學的會議都要參加。


    物理剛剛見了一眾大神,皇家學會瞬間有點相形見絀;天文學則還沒到發力的時候。


    至於數學,李諭根本不敢多發言。


    好在數學發展的超前性很明顯,到二十世紀初時,已經門類俱全,而且每個門類都研究到了極深的地步。龐加萊過世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學通所有數學門類。


    所以數學家們相處很融洽,你研究你的拓撲學,我研究我的數論,你肯定知道我不知道的,但我也肯定會你不會的。


    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進步。


    即便如此,以李諭的數學水平,也不敢在數學家麵前造次。


    物理學他敢說自己領先一個時代,數學這玩意沒法吹牛,分分鍾被打臉。


    所以會議開到一半,裏麵一幫大神聊得興高采烈時,李諭就借口上廁所偷偷溜了出來。


    數學會議是在劍橋裏開的,李諭來到校園中,坐在一棵樹下,無奈道:“開什麽玩笑,黎曼函數、組合數學,這是我該聽的東西?”


    旁邊一名學生突然抬頭:“這是什麽語言?”


    李諭隨口說:“chinese。”


    “你是中國人?”那名皮膚有點黝黑的學生說。


    李諭打量了對方一下,他把皮鞋脫了放在一邊,盤腿坐在樹蔭下看著一本厚厚的筆記。


    “印度人?”李諭問道。


    那名印度學生說:“你怎麽猜中的?”


    李諭很想說是因為你那極易辨認的印式英語,不過顯然這樣太冒犯,於是迴道:“你的眉間顏色與其他地方不太相同,應該是經常吐沫某種東西,似乎是印度婆羅門教的習俗;而且你的頭發與皮膚看著很整潔,應當經常洗澡,這與歐洲人的習慣截然不同。”


    那名印度學生說:“好有邏輯的頭腦,你也讀過柯南·道爾的書?”


    李諭笑道:“剛在船上看過。”


    “哦,說起坐船,真是令人絕望,”那名印度學生麵露苦楚,“我一個月之前剛剛坐船航行了六千英裏,如果不是提前一個月每天練習蕩秋千,一定會吐得昏天暗地。”


    李諭試探道:“閣下尊姓大名。”


    “拉馬努金。”印度學生說。


    好嘛,真是這家夥。


    李諭與他握手道:“李諭。”


    “李諭!我知道你!”拉馬努金大聲說,“我在船上看過你寫的星戰,還有《博弈論》、《分形與混沌》,非常喜歡。”


    “多謝。”李諭笑道,然後一眼瞟見了他那本赫赫有名的筆記,低頭看去,沒想到第一眼竟然是1+2+3+4+5+6+7+……=-1/12。


    李諭頗感驚訝,這個後世很出名的公式竟然是拉馬努金最先搞出來的。


    “這個公式,”李諭指著問道,“你是怎麽推導出來的?”


    “推導?為什麽要推導?”拉馬努金卻反問道。


    李諭說:“數學,尤其是高級的數學,不都是需要證明推導嘛?”


    拉馬努金說:“每個數字對我而言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為什麽要花費精力去證明?”


    “他就是這樣有趣的人,”哈代笑著走了過來,吹了吹自己的煙鬥,“我現在對東方的神秘更加感興趣了。”


    李諭給他打了一聲招唿:“哈代教授。”


    哈代說:“這個公式如果讓其他數學家看到,一定以為遇到了瘋子,誰能想到研究黎曼函數的人會得出所有自然數之和為-1/12的詭異結果?”


    拉馬努金說:“數學的奇妙並不在於證明過程,而是有趣的結論。”


    哈達敲了敲自己的煙鬥:“這就是我讓你來劍橋的原因,堅持你以為的,你永遠都不可能發表論文。”


    拉馬努金急道:“教授您答應過我的!我隻要來英國,你肯定會幫我發表筆記上的公式。”


    哈達說:“如果真想發表,並且讓剛才會場裏的那幫數學家讚同,你必須按我說的做。”


    拉馬努金壓根不了解現代數學運營機製,說道:“教授您不知道我放棄了多少東西才願意離開印度,按照婆羅門教的教義,隨便離開的人會被剝奪教籍。如果我不能發表論文,就迴不去印度。”


    “當然可以發表,”哈代甚至不知道怎麽跟他解釋,“算了,先來我的辦公室吧。”


    哈代真心非常重視拉馬努金,短短幾封信就已看出拉馬努金是個萬中無一的數學天才。


    隻可惜他的數學訓練太少,完全自學成才。


    拉馬努金自學過程還很簡單,就憑借一本大學生給的“數學公式集錦”,硬生生把數論給搞通了。


    簡直無法想象。


    拉馬努金那本視作寶貝的筆記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全是拉馬努金自己原創,雖然裏麵三四成內容都是前人已經完成的結果,但拉馬努金事先不知道,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而且即便如此,還是有一大半部分是嶄新的成果。


    這種驚人數量的數學新公式,很難不讓人著迷。


    後世測算,拉馬努金那本積累了近10年心血厚厚的充滿數學公式的筆記,裏麵有三四千個定理、公式。它們一頁連著一頁,極少證明或解釋部分,言簡意賅到猶如警句,一兩行之內就壓縮了極其豐富的數學真理。


    要是放在後世,一周發三篇論文,也夠他發十幾年。


    拉馬努金的筆記讓整整一代數學家傷透了腦筋,到1921年,這些筆記公諸於世已7年之久,哈代還說“一大堆未發表的材料”有待分析。


    兩年後,他寫了一篇論文,專門討論拉馬努金在第一個筆記本的第12、13兩章中關於超幾何級數的工作。哈代不得不宣布:“迄今為止,僅僅對於這兩章,我才能夠作出真正探索性的分析”。


    後來又有一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訪問哈代,向他借閱一本拉馬努金尚未發表的筆記。


    幾天以後,波利亞幾乎瘋了,硬是把它退還給哈代。


    因為他已經無法再看下去,波利亞說:“隻要被拉馬努金的魔網扣住,他一定會傾畢生之力來證明這些定理,再也不會去發現屬於自己的東西。”


    又過了幾年,一位劍橋大學的純粹數學教授沃森再次開始研究拉馬努金筆記。研究了兩年,他發現絕非易事,單是一對模方程,就要花個把月來證明。


    好在這件事的迴報極豐富,所以他覺得“一生中值得花相當一部分時間來編輯這些筆記本,並使拉馬努金早年的工作為世人所知。”


    沃森估計,這項工作得花5年。事實上,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精力日衰之前,已用了近10年工夫於此,寫出20多篇論文和一大堆從未發表的筆記,仍然未能研究完拉馬努金的筆記。


    總之拉馬努金雖然沒做證明,但給出了上千個正確的公式,其創造力在數學這種高難度領域已然難以置信。


    如果拉馬努金早出生100年,名望絕對更大。


    因為他的做法更像十八世紀的數學家:給出非常巧妙漂亮的公式,但無需證明。


    他可以隻寫一句:“我不想證明它們,因為是我的女神告訴我的。”


    效果可能堪比費馬那句坑了數學家三百年的“我已經得到一個優美的證明,可惜這裏空白太小,我寫不下。”


    幾人來到哈代辦公室,哈代先對李諭說:“剛才你出去後,他們又在討論混沌理論在數學應用方麵的作用。很顯然,閣下的成就在應用數學方麵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


    數學方麵李諭能夠拿出來的也就應用數學,純數學搞不了一點。


    李諭笑道:“數學本來就是描述這個世界的語言,數學應用到其他所有領域,是早晚的事。”


    拉馬努金似乎有點不同意:“我認為數學就是數學,尤其是數論,能不能應用到其他領域不應是數學家考慮的事情。比如黎曼函數,它是關於素數分布的理論,除了數學家,有誰會關心?如果隻想到應用,就不會有人在乎數論。”


    “閣下的話有一定道理,”李諭說,“畢竟數學走在其他學科之前是事實,可能幾百年,甚至可能上千年,總歸有其他學科用到數學的某一項成果。即便隻是純粹的數論,哪怕不看結果,其過程中誕生的數學思想也能影響諸多領域。”


    李諭的話很給麵子,拉馬努金聽了也感覺比較舒服,自負道:“我不相信任何學科會用到這些奇妙公式。”


    李諭隻能說:“必然會的。”


    拉馬努金肯定想不到,自己很多看似沒什麽根據的公式,將來會用到量子力學、黑洞理論、人工智能。


    關鍵拉馬努金自己壓根不知道一點量子力學、黑洞和人工智能。


    神奇的地方就在這兒。


    哈代的朋友李特爾伍德也笑了:“拉馬努金不僅不喜歡數學訓練,也不喜歡數學應用,他的所有身心都是屬於純粹數學研究的,這種人我隻在書中見過。”


    拉馬努金再次反駁:“不,我的身心是屬於女神的!”


    李諭、哈代和李特爾伍德都不太懂婆羅門教,對於拉馬努金的信仰問題也不太好幹涉,——帶英統治了印度那麽多年都沒辦法。


    在印度宣傳基督教比在中國都難。


    不過貌似想想,還是在中國傳播難更匪夷所思……畢竟印度有廣泛基礎的本土宗教,傳教最簡單的地方應該是沒人信教的地區。


    哈代轉移話題道:“你在英國的生活還適應嗎?”


    拉馬努金說:“隻能說還好,這裏的蔬菜太少,還有一些我未曾見過,按照教義,也無法入口。而且這裏每個人每天都要穿鞋,真是一種折磨。”


    哈代說:“我為你申請了單獨的宿舍,你可以堅持你的素食,也可以在房間中祈禱,隻不過在上課時,最好按照劍橋的規矩。”


    拉馬努金說:“謝謝教授。”


    拉馬努金相當虔誠,房裏一直掛著一張印度神像,每天早上都要十分規矩地做婆羅門儀式。他換上一件潔白的祭祀用圍腰布,在額上點一個婆羅門的種姓記號,做完祈禱再擦掉;隻有出門時才穿上西服。


    哈代說:“但你無論如何也要好好上數學課,培養真正的數學素養。我認為你是可以做到的。”


    拉馬努金雖然不太喜歡數學證明,不過為了發表自己的成果,隻能選擇了同意。


    李特爾伍德看了看懷表,對他說:“走吧,你既然喜歡數論,我們就專門挑選一些你感興趣的課程。”


    拉馬努金與李特爾伍德走出去後,哈代說:“李諭先生,你是不是也看出了拉馬努金的非同一般?”


    李諭點點頭:“天才總愛特立獨行。”


    “拉馬努金真的太神奇了,”哈代說,“他知識的局限性和深奧性同樣令人吃驚。”


    李諭說:“有深奧的地方就足夠了唄。”


    “很難想象,他能解出模方程與複乘定理,其階數之高聞所未聞!”哈代感歎說,“他對連分數的掌握,至少在形式方麵超過世界上一切數學家。他能自己找出黎曼ζ函數的方程,能求出解析數論中許多最著名的函數。”


    李諭說:“這不就很好了?”


    哈代卻說:“但他從未聽說過雙周期函數,甚至柯西定理;對於什麽是一個數學證明隻能作出最含混的說明。他的所有結果都是用這樣一種方法得出來的,——雜七雜八的論證以及直覺。”


    哈代對拉馬努金最了解,評價也最有代表性。


    多年以後,哈代就像物理學界的朗道一樣,設計了一種關於數學家才能的非正式的評分表。


    他給自己評了25分,給李特爾伍德評了30分。給同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評了80分。


    對拉馬努金,他評了100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