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走,這偌大的草廬似乎一下子空了下來。仿佛此處的歡聲笑語,要依靠她來托起。這種感覺,讓衛秀十分不適,她迴到室中,見幾上那一匣子,便順手取了過來,打開,隻見匣內鋪著一層厚厚軟軟的裏襯,裏襯托著一管白玉簫。
隻一眼,便可看出玉簫成色乃極品,兼之精良做工,堪稱傳世之品。
衛秀單手去取,手指剛一碰到玉簫,便覺指腹生涼,又有一股溫潤細膩的觸覺。她拿了起來,置於唇邊吹奏。
音色圓潤,毫無凝滯,果然好物。
濮陽猜對了,若隻是對這管簫,衛秀確實喜歡。
侍女走了進來,對她行了一禮,見她手中的簫,無需多想便知是何人所贈。她笑道:“幾月前,郎君便準備遠遊,見過公主後,卻耽擱了行程。”
連出行的行囊都收拾好了,不想竟耽擱數月未能成行。
“郎君可要另定行期?”侍女又問。
衛秀小心地將玉簫放迴到那匣子裏,然後合上,拿在自己手中,預備自己親手去放起來。聞侍女此言,她低聲道:“不去了,機會難得,再過一陣,你便隨我入京。”
第15章
濮陽運道不錯,一路急騁迴京,路上未遇雨。
迴到含光殿,她從內宦手中接過那一小壇酒,親去放了起來。酒壇並不大,單手可拿動,其中酒液傾入壺中,至多不過二壺。壇身是瓷白的,色澤潤潔,觸手光滑,倒與她贈與衛秀的簫有些相似。
濮陽走入內室,尋一處櫃子,把酒放入,好生珍藏。她想的是,來日接衛秀入京,與她同飲。隻是剛一放好,濮陽便想起來,衛秀是不飲酒的。她擅釀酒,但自己,稱得上是滴酒不沾。
新君即位,他身邊的人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原先未向新君靠攏的大臣,便急於與這些近臣交好。要交好,自然得投其所好。蕭德文身旁最為出眾的,便是衛秀了。
士庶之別,有如天淵。寒門出身的人,哪怕做了官,到世家那裏,也未必能得一個座。衛秀出身不明,但她身上總有一種風姿,讓那些名門覺得她是“自己人”。故而,延請她的士族不在少數。她不飲酒之事,便成了眾所周知之事。
飲酒易誤事。濮陽聽聞此事時,便是這一念頭。衛秀大約是為保持清醒,才這般。她那會兒正煩著她,橫看豎看她都不順眼。由此事斷定此人雖奸猾,卻頗能自製後,便又去與幕僚商議,怎麽設個套,將蕭德文這一臂膀折去了。
眼下情況已不同了,衛秀是自己人,不能同她把酒言歡,濮陽頗覺遺憾。
走出內室,便見皇帝身邊的一名小宦官飛奔而來,小宦官見了濮陽,恭敬行了個禮,而後笑嘻嘻道:“殿下迴來,便快去宣德殿吧。大家一下午都等著殿下呢。”
濮陽自答應了,洗去風塵,換了身衣裳便去了。
待她走至宣德,天已黑了。
皇帝沒有在批閱奏疏,他站在一幅約有一人半高的輿圖前,目光落在長江一帶。這不是尋常輿圖,上麵標注了魏軍駐紮之所,還有宋、齊兩國部分軍防。
天黑,殿中點著燭火,但輿圖畫得精細,看起來仍是破費眼睛。竇迴舉著燭台,貼近輿圖為皇帝照明。片刻,皇帝親接過燭台,揮手示意他退到一邊。
濮陽進來,沒有出聲,亦示意殿中宮人不必施禮,她走上前,站在距皇帝不遠處,隻等皇帝一轉身就能看到。
周旁的燈台照出皇帝的身影,斜投在地上。他看得入神,手撫過輿圖,似乎還在計較著什麽。過了許久,他才意猶未盡地將燭台往邊上遞,這一遞就覺得殿中氣氛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一轉身,便見濮陽笑吟吟地看她。
皇帝也笑,走過去,道:“也不出聲,像什麽樣子。”
分明是責怪,語氣卻寵得很。濮陽也不怕他,笑道:“兒見阿爹看得入神,不忍打擾。”
皇帝笑著搖了搖頭,目光慈愛。旁人未必會留心,但濮陽卻分明看到了皇帝眼底,那抹強自壓抑的悵然。
他走到濮陽身邊,卻未停下,濮陽轉身跟了上去。身後,竇迴親自將輿圖取了下來,仔細保存。
來到偏殿,皇帝道:“令廚下傳膳。”
立即便有宦官出殿去傳話。
濮陽扶著他坐下,驚訝道:“這個時辰了,阿爹怎還未用膳?”她說完,又擔憂道,“可是胃口不好?”
皇帝年近五旬,十分注意保養,除去政務忙得抽不出身來,向來都是按時用膳。見濮陽奇怪,跟進來的竇迴,便笑著在皇帝身旁站定。
皇帝道:“還不是你。我料你這一去,迴來必遲,怕你餓著,才等的你。”
他知道從宮中往邙山需要多久,算算時辰,知曉濮陽迴來怕是要錯過飯點了,便好心等她。
隻一眼,便可看出玉簫成色乃極品,兼之精良做工,堪稱傳世之品。
衛秀單手去取,手指剛一碰到玉簫,便覺指腹生涼,又有一股溫潤細膩的觸覺。她拿了起來,置於唇邊吹奏。
音色圓潤,毫無凝滯,果然好物。
濮陽猜對了,若隻是對這管簫,衛秀確實喜歡。
侍女走了進來,對她行了一禮,見她手中的簫,無需多想便知是何人所贈。她笑道:“幾月前,郎君便準備遠遊,見過公主後,卻耽擱了行程。”
連出行的行囊都收拾好了,不想竟耽擱數月未能成行。
“郎君可要另定行期?”侍女又問。
衛秀小心地將玉簫放迴到那匣子裏,然後合上,拿在自己手中,預備自己親手去放起來。聞侍女此言,她低聲道:“不去了,機會難得,再過一陣,你便隨我入京。”
第15章
濮陽運道不錯,一路急騁迴京,路上未遇雨。
迴到含光殿,她從內宦手中接過那一小壇酒,親去放了起來。酒壇並不大,單手可拿動,其中酒液傾入壺中,至多不過二壺。壇身是瓷白的,色澤潤潔,觸手光滑,倒與她贈與衛秀的簫有些相似。
濮陽走入內室,尋一處櫃子,把酒放入,好生珍藏。她想的是,來日接衛秀入京,與她同飲。隻是剛一放好,濮陽便想起來,衛秀是不飲酒的。她擅釀酒,但自己,稱得上是滴酒不沾。
新君即位,他身邊的人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原先未向新君靠攏的大臣,便急於與這些近臣交好。要交好,自然得投其所好。蕭德文身旁最為出眾的,便是衛秀了。
士庶之別,有如天淵。寒門出身的人,哪怕做了官,到世家那裏,也未必能得一個座。衛秀出身不明,但她身上總有一種風姿,讓那些名門覺得她是“自己人”。故而,延請她的士族不在少數。她不飲酒之事,便成了眾所周知之事。
飲酒易誤事。濮陽聽聞此事時,便是這一念頭。衛秀大約是為保持清醒,才這般。她那會兒正煩著她,橫看豎看她都不順眼。由此事斷定此人雖奸猾,卻頗能自製後,便又去與幕僚商議,怎麽設個套,將蕭德文這一臂膀折去了。
眼下情況已不同了,衛秀是自己人,不能同她把酒言歡,濮陽頗覺遺憾。
走出內室,便見皇帝身邊的一名小宦官飛奔而來,小宦官見了濮陽,恭敬行了個禮,而後笑嘻嘻道:“殿下迴來,便快去宣德殿吧。大家一下午都等著殿下呢。”
濮陽自答應了,洗去風塵,換了身衣裳便去了。
待她走至宣德,天已黑了。
皇帝沒有在批閱奏疏,他站在一幅約有一人半高的輿圖前,目光落在長江一帶。這不是尋常輿圖,上麵標注了魏軍駐紮之所,還有宋、齊兩國部分軍防。
天黑,殿中點著燭火,但輿圖畫得精細,看起來仍是破費眼睛。竇迴舉著燭台,貼近輿圖為皇帝照明。片刻,皇帝親接過燭台,揮手示意他退到一邊。
濮陽進來,沒有出聲,亦示意殿中宮人不必施禮,她走上前,站在距皇帝不遠處,隻等皇帝一轉身就能看到。
周旁的燈台照出皇帝的身影,斜投在地上。他看得入神,手撫過輿圖,似乎還在計較著什麽。過了許久,他才意猶未盡地將燭台往邊上遞,這一遞就覺得殿中氣氛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一轉身,便見濮陽笑吟吟地看她。
皇帝也笑,走過去,道:“也不出聲,像什麽樣子。”
分明是責怪,語氣卻寵得很。濮陽也不怕他,笑道:“兒見阿爹看得入神,不忍打擾。”
皇帝笑著搖了搖頭,目光慈愛。旁人未必會留心,但濮陽卻分明看到了皇帝眼底,那抹強自壓抑的悵然。
他走到濮陽身邊,卻未停下,濮陽轉身跟了上去。身後,竇迴親自將輿圖取了下來,仔細保存。
來到偏殿,皇帝道:“令廚下傳膳。”
立即便有宦官出殿去傳話。
濮陽扶著他坐下,驚訝道:“這個時辰了,阿爹怎還未用膳?”她說完,又擔憂道,“可是胃口不好?”
皇帝年近五旬,十分注意保養,除去政務忙得抽不出身來,向來都是按時用膳。見濮陽奇怪,跟進來的竇迴,便笑著在皇帝身旁站定。
皇帝道:“還不是你。我料你這一去,迴來必遲,怕你餓著,才等的你。”
他知道從宮中往邙山需要多久,算算時辰,知曉濮陽迴來怕是要錯過飯點了,便好心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