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有步履聲漸近,不知怎麽,她就覺得那必然是公主。她心生警惕,放下玉簫,迴頭,便看到公主眼中那抹飛快消散的驚豔,目光驟冷。
她也不以為意,公主若能待她和顏悅色,反倒是有異,她從容頷首,算是拜見:“見過大長公主。”
公主與她沒什麽好說的,且她剛進了讒言,把諸王都放出京去,以公主之高瞻遠矚,豈能看不出這無異於縱虎歸山。她對她,自然不會有什麽好臉色。
公主略還一禮,便要告辭,可不知怎麽,她卻開了口:“大長公主奈何容色頹然?”
公主止步,看了看她,嘲諷道:“衛先生何以明知故問?”
她那雙眼睛,是世間少有清澈,此時卻含著一抹濃重的譏笑。衛秀看到夢中的自己眼中閃過恍然。
她終於明白,為何她會遲疑,又為何她會迷茫。她不懂,公主有千萬條路可以走,為何偏要選最兇險的這一條。她生來尊貴,怎能體會底下庶民是如何掙紮苟活,可她卻願為那些螻蟻一般卑微的百姓,在朝上據理力爭。她是先帝之女,手中權柄甚重,不論誰做皇帝,都要敬她,可她卻因先帝遺言,一力保扶新君。
她難道不知如此行事,極可能見罪與諸王,且不容與新君?
她知道,她這樣聰明,怎會不知?可她卻偏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她以為恍然,便不再遲疑,可誰知,她卻更為猶疑起來。公主嘲諷的目光像化作樊籠,將她困在其中。
公主所為,是大義,她所為,是自私偏狹。
她一早便知,她之行事,斷算不上高尚。但她仲氏一門百餘條人命的大仇不能不報。故而她毫不猶豫地前行,毫不動搖地做著一件件能將魏國推向萬劫不複的事。
可是,如此行事,果真值得?公主不惜與新君反目爭取來的錢糧,救活了一州百姓,但他們極有可能會因她的行事而陷於烽火,死於戰亂。
到時,便不是一州,而是一國,乃至整個天下,都將無寧日。
她的大仇得報了,那心中便能就此坦然了?
為她一家百餘條性命,再賠上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無辜百姓的性命,可值得?
她開始踟躕不前,大義凜然的話誰都會說,沒有切膚之痛,便都會慷慨正義。但她如何麵對那些亡魂。阿蓉也好,嚴煥也罷,還有其他聽命行事的人,他們的親人,也都死在了那場災禍之中,他們可願就此罷手?
而公主一如往昔,她心中有道義,她知道如何行事才能使家國興盛。
她有前行的方向,衛秀忽然覺得,父親遺願是統一天下,若是依照公主的政見施為,國運必能昌盛,倉廩足,國庫盈,便能養兵,便可渡江。若到那日,是否能安慰父親的亡魂。
相比讓蕭氏與仲氏一樣,消亡無聲,是否這樣,更能使父親欣慰?
百姓不必罹難,家國不必破碎。朝廷會越來越好。
衛秀看到自己反複遲疑,掙紮於鮮血染就的仇恨中,她想從中掙脫出來,卻是如此艱難。她仍不常與公主見麵,但公主卻如明燈一般,她支撐著她放下一家之恨,她支撐著她,將目光放遠,以大局為重。
她試著也與蕭德文進獻諫言,勸他徐徐圖之,不可太過冒進,凡事事緩則圓,勸他暗中屯兵,待來年諸王入京祭拜先帝之時,將他們一舉拿下,就地砍殺,人一死,便可煙消雲散。她試著,去做一些有益的事。
衛秀覺得自己,仿佛也跟著平和起來。
然而世事總不會如此順利。蕭德文卻已忍無可忍,借“異星逼宮”之言,突然發難,要置公主於死地。
衛秀便看到自己在家中得聞此時,手中杯盞滑落,碎了一地。
事態緊急,此時入宮請詔免罪已來不及,何況蕭德文未必肯。然禁軍必有天子密詔,單憑言語,不能勸阻。衛秀便看到自己瞬息凝思後,從矮櫃中取了一道往日蕭德文賜物留下的詔書。
持矯詔,是死罪。然事態緊急,已無其他路可走。
她飛快朝大長公主府去,一路上不斷地想著大長公主府的情形。公主府是先帝下詔建造,門牆修得十分高厚,且府中有甲士數百,頂上一個時辰,必不是難題。隻要她一到,定可將禁軍遣散。
衛秀明知是夢,也跟著緊張起來。
夜幕厚重,籠罩著洛陽。隻聞道上馬蹄匆匆,一聲一聲,使人心亂如麻。
衛秀也跟著提心吊膽。這一條路,長得像是走不到一般。車速已達最快,她坐在車中,眉宇間的慌亂消了下去,神態越發沉靜起來。
“前方便是大長公主府!”車外有仆役稟道。
衛秀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已近公主府,為何不聞嘶殺之聲?她一看車中的自己,果然也是驚慌不安。
她也不以為意,公主若能待她和顏悅色,反倒是有異,她從容頷首,算是拜見:“見過大長公主。”
公主與她沒什麽好說的,且她剛進了讒言,把諸王都放出京去,以公主之高瞻遠矚,豈能看不出這無異於縱虎歸山。她對她,自然不會有什麽好臉色。
公主略還一禮,便要告辭,可不知怎麽,她卻開了口:“大長公主奈何容色頹然?”
公主止步,看了看她,嘲諷道:“衛先生何以明知故問?”
她那雙眼睛,是世間少有清澈,此時卻含著一抹濃重的譏笑。衛秀看到夢中的自己眼中閃過恍然。
她終於明白,為何她會遲疑,又為何她會迷茫。她不懂,公主有千萬條路可以走,為何偏要選最兇險的這一條。她生來尊貴,怎能體會底下庶民是如何掙紮苟活,可她卻願為那些螻蟻一般卑微的百姓,在朝上據理力爭。她是先帝之女,手中權柄甚重,不論誰做皇帝,都要敬她,可她卻因先帝遺言,一力保扶新君。
她難道不知如此行事,極可能見罪與諸王,且不容與新君?
她知道,她這樣聰明,怎會不知?可她卻偏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她以為恍然,便不再遲疑,可誰知,她卻更為猶疑起來。公主嘲諷的目光像化作樊籠,將她困在其中。
公主所為,是大義,她所為,是自私偏狹。
她一早便知,她之行事,斷算不上高尚。但她仲氏一門百餘條人命的大仇不能不報。故而她毫不猶豫地前行,毫不動搖地做著一件件能將魏國推向萬劫不複的事。
可是,如此行事,果真值得?公主不惜與新君反目爭取來的錢糧,救活了一州百姓,但他們極有可能會因她的行事而陷於烽火,死於戰亂。
到時,便不是一州,而是一國,乃至整個天下,都將無寧日。
她的大仇得報了,那心中便能就此坦然了?
為她一家百餘條性命,再賠上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無辜百姓的性命,可值得?
她開始踟躕不前,大義凜然的話誰都會說,沒有切膚之痛,便都會慷慨正義。但她如何麵對那些亡魂。阿蓉也好,嚴煥也罷,還有其他聽命行事的人,他們的親人,也都死在了那場災禍之中,他們可願就此罷手?
而公主一如往昔,她心中有道義,她知道如何行事才能使家國興盛。
她有前行的方向,衛秀忽然覺得,父親遺願是統一天下,若是依照公主的政見施為,國運必能昌盛,倉廩足,國庫盈,便能養兵,便可渡江。若到那日,是否能安慰父親的亡魂。
相比讓蕭氏與仲氏一樣,消亡無聲,是否這樣,更能使父親欣慰?
百姓不必罹難,家國不必破碎。朝廷會越來越好。
衛秀看到自己反複遲疑,掙紮於鮮血染就的仇恨中,她想從中掙脫出來,卻是如此艱難。她仍不常與公主見麵,但公主卻如明燈一般,她支撐著她放下一家之恨,她支撐著她,將目光放遠,以大局為重。
她試著也與蕭德文進獻諫言,勸他徐徐圖之,不可太過冒進,凡事事緩則圓,勸他暗中屯兵,待來年諸王入京祭拜先帝之時,將他們一舉拿下,就地砍殺,人一死,便可煙消雲散。她試著,去做一些有益的事。
衛秀覺得自己,仿佛也跟著平和起來。
然而世事總不會如此順利。蕭德文卻已忍無可忍,借“異星逼宮”之言,突然發難,要置公主於死地。
衛秀便看到自己在家中得聞此時,手中杯盞滑落,碎了一地。
事態緊急,此時入宮請詔免罪已來不及,何況蕭德文未必肯。然禁軍必有天子密詔,單憑言語,不能勸阻。衛秀便看到自己瞬息凝思後,從矮櫃中取了一道往日蕭德文賜物留下的詔書。
持矯詔,是死罪。然事態緊急,已無其他路可走。
她飛快朝大長公主府去,一路上不斷地想著大長公主府的情形。公主府是先帝下詔建造,門牆修得十分高厚,且府中有甲士數百,頂上一個時辰,必不是難題。隻要她一到,定可將禁軍遣散。
衛秀明知是夢,也跟著緊張起來。
夜幕厚重,籠罩著洛陽。隻聞道上馬蹄匆匆,一聲一聲,使人心亂如麻。
衛秀也跟著提心吊膽。這一條路,長得像是走不到一般。車速已達最快,她坐在車中,眉宇間的慌亂消了下去,神態越發沉靜起來。
“前方便是大長公主府!”車外有仆役稟道。
衛秀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已近公主府,為何不聞嘶殺之聲?她一看車中的自己,果然也是驚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