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去歲不大安寧,哀帝崩,又出了開天辟地以來的第一位女帝,朝中動蕩難免。幸而,這點動蕩也隻限於京師,未曾波及地方,故而國政未亂。人性趨安,與庶民而言,有衣辟寒,有黍果腹,便已足矣,皇位上坐的皇帝是哪位,他們委實不大關心。
兼之濮陽甚為勤政,禦下之道也是寬嚴並濟,大臣們又頗具高帝朝之遺風,與政務亦不敢荒怠。一年動蕩下來,大魏竟依舊是生機勃發的氣象。
濮陽知曉自己女子的身份,總歸是一難題。高皇帝時,朝廷便在修書,濮陽幹脆邀天下名士入京,討論文籍,著述辭章。
濮陽自己也喜書畫,與此間亦頗有心得,偶爾得閑,也往崇文館,與他們議論一二,常有振聾發聵之妙句。
如此下來,民間對女子當政的議論也漸漸少了下去,提起女帝,也常有文章繁富,寬仁愛民之語。
濮陽便就此坐穩了皇位,處理起政務來,也愈發順手。
甘露二年,王丞相薨,濮陽親至吊唁,又召王鯀迴京,升任丞相一職,王氏一門,煊赫一時。
王鯀不及其父,行事稍顯僵硬,但也不算庸臣,隻欠曆練而已。濮陽見此,幹脆借機鞏固君權,提高自己的威信。
除此之外,隔壁宋國宋臣還在苦苦相勸,宋民還在苦苦忍耐,奈何皇帝依舊殘虐,且有越演越烈之象。齊國皇帝倒好了些,不那麽貪圖安逸了,那是因東宮之爭尚未落幕,豫章王脫穎,然其他皇子也不甘心,豫章王又無前太子的威信,壓得住諸王,一時間相互傾軋,將朝堂內外弄得烏煙瘴氣。
他國國君不賢,與有吞並天下之誌的大魏而言,實是好事。如此看來,國中穩固,蓬勃向上,鄰國混亂,囿於內耗鬩牆之中。境況一片大好,陛下似乎也無不順心之事。然而事實卻是,大臣們已極少見陛下有開懷的時候了。
常年下來,她總在宣德殿,寢食都在此處,不入後宮,不幸園囿,終日埋頭與政務。
起初大臣們還不覺有什麽,時日一久,也覺不妥起來,宣德殿固然華貴,然而與一帝王而言,到底單調了。陛下雖是女子,不好廣納妃嬪,卻也不能孤單一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何況皇夫出京已久,卻無病愈音訊傳來,想來在子嗣上頭也不大順利。陛下年輕不假,可東宮之位還是早定早好。當年的晉王之亂,固然因哀帝不能守國,焉知不是高帝未能早立東宮埋下的禍根?早立太子,也好使國本穩固。
大臣們漸漸急了起來,私底下也商量如何是好。
礙於陛下是女子,他們也不好大大咧咧地上本,奏請天子擴充內庭。幾名重臣慎重商議過,便請托了王老夫人入宮勸諫。
王老夫人是皇帝外祖母,陛下待王氏又慣來親厚,由她老人家出麵,再合適不過。
自王老丞相過世,老夫人愈加深居簡出,尋常不見外客。此番事關濮陽,她自是坐不住了,預備了一番說辭,便入宮來。
她到時,濮陽正在看奏本,見老夫人身影,忙起身攙扶。
老夫人年已老邁,行止不便,然而卻毫無昏聵之態,走到殿中,便辭了濮陽攙扶,彎身行禮,口稱:“拜見陛下。”
濮陽笑著扶她起來,口中關切問道:“許久不見外祖母了,外祖母可還安泰?”
老夫人也細細端詳了濮陽一番,見她容色安然,雖君威日重,卻也不失人情,心中大是寬慰:“臣婦一切都好,隻不見陛下,心中掛念。”
濮陽扶著她到一旁窗下坐下,笑與她道:“外祖母要見朕有何難,隻管入宮來就是。”
初冬時節,便已是天寒地凍,濮陽又令內侍奉上薑茶來,與老夫人暖暖身子。
“腿腳不中用了,心中是想來見見陛下,可一挪動,又覺乏得很,而至於今日,才入得宮來。”老夫人一麵說,一麵不著痕跡地打量周迴。
皇帝理政之所,自不會多寒磣。壁上所懸為古跡,高幾所陳是珍品,屏風所用乃玉石,手中小盞象牙所製,身前幾案猶存紫檀清香,處處皆是講究大氣。
可再是大氣,也掩不住其中的清冷之意。
老夫人目光掠過門檻處,心中便是一凝。當年皇夫還在京中,陛下為她出入便利,令人將宣德殿的門檻卸去了,一晃兩年有餘,如今門檻仍是空的。
濮陽正問家中諸事,七郎將要娶婦,九娘也近於歸。她近兩年雖不常往王府去了,但外祖家的事,卻知道得清清楚楚。
老夫人一一答了,又順勢問起:“六娘比陛下小著四歲,都已第二迴做母親了,陛下的大事,可有什麽打算?”
濮陽一愣,這才明白老夫人今日為何事而來。笑意立即便斂去了兩分:“子女之事,乃是天定,順其自然就是。”
兼之濮陽甚為勤政,禦下之道也是寬嚴並濟,大臣們又頗具高帝朝之遺風,與政務亦不敢荒怠。一年動蕩下來,大魏竟依舊是生機勃發的氣象。
濮陽知曉自己女子的身份,總歸是一難題。高皇帝時,朝廷便在修書,濮陽幹脆邀天下名士入京,討論文籍,著述辭章。
濮陽自己也喜書畫,與此間亦頗有心得,偶爾得閑,也往崇文館,與他們議論一二,常有振聾發聵之妙句。
如此下來,民間對女子當政的議論也漸漸少了下去,提起女帝,也常有文章繁富,寬仁愛民之語。
濮陽便就此坐穩了皇位,處理起政務來,也愈發順手。
甘露二年,王丞相薨,濮陽親至吊唁,又召王鯀迴京,升任丞相一職,王氏一門,煊赫一時。
王鯀不及其父,行事稍顯僵硬,但也不算庸臣,隻欠曆練而已。濮陽見此,幹脆借機鞏固君權,提高自己的威信。
除此之外,隔壁宋國宋臣還在苦苦相勸,宋民還在苦苦忍耐,奈何皇帝依舊殘虐,且有越演越烈之象。齊國皇帝倒好了些,不那麽貪圖安逸了,那是因東宮之爭尚未落幕,豫章王脫穎,然其他皇子也不甘心,豫章王又無前太子的威信,壓得住諸王,一時間相互傾軋,將朝堂內外弄得烏煙瘴氣。
他國國君不賢,與有吞並天下之誌的大魏而言,實是好事。如此看來,國中穩固,蓬勃向上,鄰國混亂,囿於內耗鬩牆之中。境況一片大好,陛下似乎也無不順心之事。然而事實卻是,大臣們已極少見陛下有開懷的時候了。
常年下來,她總在宣德殿,寢食都在此處,不入後宮,不幸園囿,終日埋頭與政務。
起初大臣們還不覺有什麽,時日一久,也覺不妥起來,宣德殿固然華貴,然而與一帝王而言,到底單調了。陛下雖是女子,不好廣納妃嬪,卻也不能孤單一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何況皇夫出京已久,卻無病愈音訊傳來,想來在子嗣上頭也不大順利。陛下年輕不假,可東宮之位還是早定早好。當年的晉王之亂,固然因哀帝不能守國,焉知不是高帝未能早立東宮埋下的禍根?早立太子,也好使國本穩固。
大臣們漸漸急了起來,私底下也商量如何是好。
礙於陛下是女子,他們也不好大大咧咧地上本,奏請天子擴充內庭。幾名重臣慎重商議過,便請托了王老夫人入宮勸諫。
王老夫人是皇帝外祖母,陛下待王氏又慣來親厚,由她老人家出麵,再合適不過。
自王老丞相過世,老夫人愈加深居簡出,尋常不見外客。此番事關濮陽,她自是坐不住了,預備了一番說辭,便入宮來。
她到時,濮陽正在看奏本,見老夫人身影,忙起身攙扶。
老夫人年已老邁,行止不便,然而卻毫無昏聵之態,走到殿中,便辭了濮陽攙扶,彎身行禮,口稱:“拜見陛下。”
濮陽笑著扶她起來,口中關切問道:“許久不見外祖母了,外祖母可還安泰?”
老夫人也細細端詳了濮陽一番,見她容色安然,雖君威日重,卻也不失人情,心中大是寬慰:“臣婦一切都好,隻不見陛下,心中掛念。”
濮陽扶著她到一旁窗下坐下,笑與她道:“外祖母要見朕有何難,隻管入宮來就是。”
初冬時節,便已是天寒地凍,濮陽又令內侍奉上薑茶來,與老夫人暖暖身子。
“腿腳不中用了,心中是想來見見陛下,可一挪動,又覺乏得很,而至於今日,才入得宮來。”老夫人一麵說,一麵不著痕跡地打量周迴。
皇帝理政之所,自不會多寒磣。壁上所懸為古跡,高幾所陳是珍品,屏風所用乃玉石,手中小盞象牙所製,身前幾案猶存紫檀清香,處處皆是講究大氣。
可再是大氣,也掩不住其中的清冷之意。
老夫人目光掠過門檻處,心中便是一凝。當年皇夫還在京中,陛下為她出入便利,令人將宣德殿的門檻卸去了,一晃兩年有餘,如今門檻仍是空的。
濮陽正問家中諸事,七郎將要娶婦,九娘也近於歸。她近兩年雖不常往王府去了,但外祖家的事,卻知道得清清楚楚。
老夫人一一答了,又順勢問起:“六娘比陛下小著四歲,都已第二迴做母親了,陛下的大事,可有什麽打算?”
濮陽一愣,這才明白老夫人今日為何事而來。笑意立即便斂去了兩分:“子女之事,乃是天定,順其自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