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後。
都城汴京,集英殿。
聚集於此的宰執大臣,驚慌的看著震怒的皇帝。
“真是豈有此理!”
年輕的皇帝不斷的敲擊著桌子,原本擺在上麵的奏折,更是早就飛了出去,落在了眾臣腳邊。
但沒人彎腰去撿,相反,離得最近的李諮,正怯懦的向後挪動著腳步。
那節奏,讓有些陳子想起了南唐後宮中的三寸金蓮。
不過,皇帝的吼聲打碎了隨之而衍生的幻想。
“朗朗乾坤之下,竟有數萬敵寇,驚現於泉州。若非恩師處理及時,恐怕又是一場災禍!”
說罷,他終於坐迴去,開始揉搓已經發紅的手掌。
眾臣見此,終於有人敢上前撿起奏章。
參知政事蔡齊手伸的最快。這位仁兄與龐籍都是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1015年的進士,分屬同年,自然很關心龐籍那邊的情況。
然而他一看之下,卻被驚出了一身冷汗。按照龐籍的敘述,這數萬異族賊軍,僅一個晚上就剽掠了泉州城外上百家百姓,甚至晉江、仙遊等多縣都受到波及。
如不是嚇阻及時,還不知會造成多大損失。
這讓他忍不住感歎:“醇之,真是為國家做了一件大事啊!”
“並非如此。”皇帝聽到了他這句感歎,終於消氣的他拿出一份密報,在蔡齊等人麵前晃了晃,“醇之應是恰逢其會,若不是蒲、李兩位奇人異士,他可未必會成功。尤其是這退敵之策,幾乎出自李某一人之手,此輩如此智計多出,卻不為我皇宋所用,實屬可惜。諸卿,既然奏折遞上來了,那麽封賞的事情,似乎也該議一議了。”
皇帝的聲音有些拿腔拿調,明顯的一副另有深意。若是結合字裏行間的意思,似乎是在表達對誰的不滿。
不過,沒人會蠢到去猜測。畢竟明麵上的問題更好迴答。
既然想要重用兩人,那自然得問一下軍事長官的意思。
知樞密院事(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李諮建議道:“不如賞他們個左右侍禁,或者銀酒監武。
左侍禁和右侍禁,都是八品左右的小官。但宋朝武將升遷不易,有的邊關武將打了一輩子仗,說不定都還是個不入流的小官——這個不入流,是指不用流內銓決定他們的人事任免,因為太小沒資格。一般都是些沒有品級的小官,比如甲頭、公據,以及大將。
所以八品小官已是厚賞。
倘若能夠拿到這樣的官職,對於李寧和蒲亞訥來說,無疑是仕途上的巨大飛躍。
然而蔡齊卻站出來說道:“蒲某亞訥,非是中土人士,且醇之事後得知,此人是有官身的。”
“哦——看來醇之已經和你通過信了。”
“是。”
“既然有官身,那就按資升遷。不過,這是一件奇功。朕覺得,似乎應該另賜一些加銜。”
“陛下說的極是。不如就依李樞密的意思,給他個銀酒監武。”
所謂銀酒監武,是一係列官職的連稱——包括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監察禦史、武騎尉——一般用作郊祀大典的賞賜,但也有賞賜功臣的案例。
而那些案例當中,恰巧也有一個與蒲亞訥相關。那是在十幾年之後,儂智高兵犯廣州,蒲亞訥以猛火油燒之,遂成功退敵。
事後,知廣州魏瓘將此事上報朝廷,蒲亞訥因而得了這麽個加銜。
但在這一時空,由於曆史被上萬個穿越者——而且還是來自不同時期的——他有了提前得到這一加銜的機會。
趙禎略作思索,就點頭肯定了才起的提議。
同時,他也將那份密奏遞給小黃門,示意他拿給蔡齊翻閱。
蔡齊畢恭畢敬的接了過去,而後認真地讀了起來。許久方才聽趙禎繼續說道:“接下來,我們議一議李寧的恩賞。”
“陛下。”蔡齊第一個站了出來,手捧那份密奏說,“醇之似乎認為,李寧年少輕狂,應加以磨練才是。而且,他好像沒有戶籍,並非我皇宋人氏。”
“沒戶籍?”一旁的三司使程琳故作納悶的調侃起來,“難不成,他還是北朝細作不成?”
“不無可能。”
“哈哈哈。子思(蔡齊字)過濾了。也許那李寧也是光幕裏走出來的,要不然怎會對賊軍如此了解。”
程琳的又一猜想,直接把皇帝趙禎給嚇了一跳。
蔡齊不願這廝胡攪蠻纏,因此故作正義凜然的高聲反駁道:“未必吧。那李寧一開始也聽不懂賊軍的話。”
皇帝似乎也聽出點味來。
他不喜歡程琳,但又不覺得此事需要擔心。故而表態說:“這不是重點。隻要他心向大宋就行了。”
“說的對!”李諮終於找了發言的機會
趙禎也附和道:“朕看他的觀點,頗有為我大宋謀劃之意。若是北朝細作,且不說會否去福建刺探,如此重要的謀劃,想來是不會說與我輩聽的。”
“陛下英明!”眾臣一邊倒的稱讚道。
然而蔡齊卻憂慮道:“醇之的意見,恐怕不是沒道理的。”
“唉——這個朕有數。”
趙禎真不愧是個頗有人情味的皇帝。
他既肯定了李寧的功勞,也不願用自己的意誌剝奪龐籍的思想自由。
因此最終敲定的決定竟然是:由龐籍自行決定李寧的官職,同時皇帝親筆手書慰問信一封,鼓勵,實際上是拉攏李寧。
這是標準意義的殊恩及遠臣,毋庸置疑的彰顯出了皇帝趙禎対李寧的器重——蔡齊、李諮和三司使程琳都如是想到。
不過,這個念頭隻持續了短短的時間,因為他們還有一項重要的議題要討論。
福建路,要不要設置安撫使。如果設置的話,用誰最合適?
“陛下。”李諮典章樞機,自然第一個站出來發言,“我朝最大的敵人,毫無疑問仍是北朝契丹。福建路遠在東南,絕無設立安撫使之必要。況且,趙元昊那廝蠢蠢欲動,我朝用兵之處,恐在陝西,不在福建。”
此處的趙元昊,實際上是李元昊。但宋朝賜他國姓,叫起來自然是趙元昊。
至於李諮所說的蠢蠢欲動,說的是李元昊創製西夏文字,雖然是以漢字筆畫為基礎的文字,但形式上已經有很大不同。
自秦始皇橫掃六合以來,文字統一作為文化認同的基礎就倍受統治者重視。別創文字、別立官署,幾乎就是明確的反叛信號
所以,大宋朝廷的有識之士們,早對李元昊的行為有所預料。至於無識之士們,那就……
當然,李諮並不是有識之士。他之所以會注意到西夏的情況,跟他最近結交的一位先生有關。
隻可惜那位先生不在身邊,否則他就不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果然,蔡齊立刻站出來反駁道:“陛下,醇之發迴來的奏折說明,那道光幕可以往來自如。如同城門一般。而且,李寧說通過拿到城門叫做穿越,倒剛好符合穿越城門的意思。”
“那又如何?”李諮有些不滿。這貨跳出來明顯是反駁自己,卻又在這裏羅裏吧嗦,叫人好不心煩。
趙禎不滿的皺了皺眉,不過好脾氣的他最終還是笑道:“李卿莫急。不如聽朕跟你分析一下。如果光幕能往來穿梭如城門一般,那就相當於在大宋和賊軍之國中間設立了一座關隘。所以,李寧才主張要將其控製下來。這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李諮趕緊躬身謝罪道:“是臣愚鈍!”
趙禎擺擺手示意無妨,又問蔡齊道:“子思,你接下是不是要說,有這樣的賊軍為鄰,加強福建路的防禦理所當然?”
“陛下英明。總不能讓福建路程為今後的掣肘。畢竟陝西那邊實在是……”
“朕知道了。”趙禎頷首示意,又看了一眼李諮,見他麵色緩和許多,因而笑道:“聽說仲詢最近結識了一位伯雅先生,不知此事你可曾與他講起過?”
李諮嚇得一個哆嗦。
他現在終於知道,皇帝是在對誰不滿了。
但他沒有說這方麵的事情,而是恭敬地迴答道:
“臣迴去之後就立刻向他請教。如果僥幸得到妙策,一定迴來稟奏陛下。”
“好!”趙禎撫掌輕笑,但轉瞬就變了臉色,叮囑道,“不過,可不要告訴別人,以免有害物議。”
李諮又嚇了一跳。皇帝這是在說,光幕的事情現在還不能外傳。
看來,皇帝想的還是海晏河清,以及海晏河清背後的後世評價。
這個,李諮也是想要的。
因此他優雅從容地拱手一禮,口稱:“臣記下了!”
蔡齊在一旁偷笑,他看出了皇帝對李諮打壓。
但他很快就發現,其實皇帝早有成算,隻聽這位九五之尊順勢說道:“既然不便講與外人。那安撫使的事情也就先放下吧,省的朝野猜來猜去。不過,有情況總是要解決的。既然有不知名的賊人犯境,姑且先設立個招討經略使吧。人選也不用爭了。下詔給龐籍,命他不用進京當什麽侍禦史知雜事了,原地升官,做個經略去吧。”
蔡齊還能說什麽?隻得稱頌道:“陛下聖明!”
這個皇帝確實聖明。後世有人評價道:“除了當皇帝,也就書法還能拿得出手,其他啥都不會。”
隻可惜,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太會做皇帝的人,終有一天會陷入這種遊戲的窠臼。一旦視野受到限製,那麽出現致命的紕漏就隻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李寧還不知道皇帝的難處,而且也沒那個時間思慮此事。
因為他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忙活——在奏折發出之後的二十天,以及等待迴複的另外二十天裏,這種忙碌沒有間斷。
至於因何忙碌,則緣起於他對光幕的認識——跨越兩個時空光幕,能夠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改變?這是一個龐籍無法立即想明白的問題。
所以,兩人的第一場戰後交流,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都城汴京,集英殿。
聚集於此的宰執大臣,驚慌的看著震怒的皇帝。
“真是豈有此理!”
年輕的皇帝不斷的敲擊著桌子,原本擺在上麵的奏折,更是早就飛了出去,落在了眾臣腳邊。
但沒人彎腰去撿,相反,離得最近的李諮,正怯懦的向後挪動著腳步。
那節奏,讓有些陳子想起了南唐後宮中的三寸金蓮。
不過,皇帝的吼聲打碎了隨之而衍生的幻想。
“朗朗乾坤之下,竟有數萬敵寇,驚現於泉州。若非恩師處理及時,恐怕又是一場災禍!”
說罷,他終於坐迴去,開始揉搓已經發紅的手掌。
眾臣見此,終於有人敢上前撿起奏章。
參知政事蔡齊手伸的最快。這位仁兄與龐籍都是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1015年的進士,分屬同年,自然很關心龐籍那邊的情況。
然而他一看之下,卻被驚出了一身冷汗。按照龐籍的敘述,這數萬異族賊軍,僅一個晚上就剽掠了泉州城外上百家百姓,甚至晉江、仙遊等多縣都受到波及。
如不是嚇阻及時,還不知會造成多大損失。
這讓他忍不住感歎:“醇之,真是為國家做了一件大事啊!”
“並非如此。”皇帝聽到了他這句感歎,終於消氣的他拿出一份密報,在蔡齊等人麵前晃了晃,“醇之應是恰逢其會,若不是蒲、李兩位奇人異士,他可未必會成功。尤其是這退敵之策,幾乎出自李某一人之手,此輩如此智計多出,卻不為我皇宋所用,實屬可惜。諸卿,既然奏折遞上來了,那麽封賞的事情,似乎也該議一議了。”
皇帝的聲音有些拿腔拿調,明顯的一副另有深意。若是結合字裏行間的意思,似乎是在表達對誰的不滿。
不過,沒人會蠢到去猜測。畢竟明麵上的問題更好迴答。
既然想要重用兩人,那自然得問一下軍事長官的意思。
知樞密院事(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李諮建議道:“不如賞他們個左右侍禁,或者銀酒監武。
左侍禁和右侍禁,都是八品左右的小官。但宋朝武將升遷不易,有的邊關武將打了一輩子仗,說不定都還是個不入流的小官——這個不入流,是指不用流內銓決定他們的人事任免,因為太小沒資格。一般都是些沒有品級的小官,比如甲頭、公據,以及大將。
所以八品小官已是厚賞。
倘若能夠拿到這樣的官職,對於李寧和蒲亞訥來說,無疑是仕途上的巨大飛躍。
然而蔡齊卻站出來說道:“蒲某亞訥,非是中土人士,且醇之事後得知,此人是有官身的。”
“哦——看來醇之已經和你通過信了。”
“是。”
“既然有官身,那就按資升遷。不過,這是一件奇功。朕覺得,似乎應該另賜一些加銜。”
“陛下說的極是。不如就依李樞密的意思,給他個銀酒監武。”
所謂銀酒監武,是一係列官職的連稱——包括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監察禦史、武騎尉——一般用作郊祀大典的賞賜,但也有賞賜功臣的案例。
而那些案例當中,恰巧也有一個與蒲亞訥相關。那是在十幾年之後,儂智高兵犯廣州,蒲亞訥以猛火油燒之,遂成功退敵。
事後,知廣州魏瓘將此事上報朝廷,蒲亞訥因而得了這麽個加銜。
但在這一時空,由於曆史被上萬個穿越者——而且還是來自不同時期的——他有了提前得到這一加銜的機會。
趙禎略作思索,就點頭肯定了才起的提議。
同時,他也將那份密奏遞給小黃門,示意他拿給蔡齊翻閱。
蔡齊畢恭畢敬的接了過去,而後認真地讀了起來。許久方才聽趙禎繼續說道:“接下來,我們議一議李寧的恩賞。”
“陛下。”蔡齊第一個站了出來,手捧那份密奏說,“醇之似乎認為,李寧年少輕狂,應加以磨練才是。而且,他好像沒有戶籍,並非我皇宋人氏。”
“沒戶籍?”一旁的三司使程琳故作納悶的調侃起來,“難不成,他還是北朝細作不成?”
“不無可能。”
“哈哈哈。子思(蔡齊字)過濾了。也許那李寧也是光幕裏走出來的,要不然怎會對賊軍如此了解。”
程琳的又一猜想,直接把皇帝趙禎給嚇了一跳。
蔡齊不願這廝胡攪蠻纏,因此故作正義凜然的高聲反駁道:“未必吧。那李寧一開始也聽不懂賊軍的話。”
皇帝似乎也聽出點味來。
他不喜歡程琳,但又不覺得此事需要擔心。故而表態說:“這不是重點。隻要他心向大宋就行了。”
“說的對!”李諮終於找了發言的機會
趙禎也附和道:“朕看他的觀點,頗有為我大宋謀劃之意。若是北朝細作,且不說會否去福建刺探,如此重要的謀劃,想來是不會說與我輩聽的。”
“陛下英明!”眾臣一邊倒的稱讚道。
然而蔡齊卻憂慮道:“醇之的意見,恐怕不是沒道理的。”
“唉——這個朕有數。”
趙禎真不愧是個頗有人情味的皇帝。
他既肯定了李寧的功勞,也不願用自己的意誌剝奪龐籍的思想自由。
因此最終敲定的決定竟然是:由龐籍自行決定李寧的官職,同時皇帝親筆手書慰問信一封,鼓勵,實際上是拉攏李寧。
這是標準意義的殊恩及遠臣,毋庸置疑的彰顯出了皇帝趙禎対李寧的器重——蔡齊、李諮和三司使程琳都如是想到。
不過,這個念頭隻持續了短短的時間,因為他們還有一項重要的議題要討論。
福建路,要不要設置安撫使。如果設置的話,用誰最合適?
“陛下。”李諮典章樞機,自然第一個站出來發言,“我朝最大的敵人,毫無疑問仍是北朝契丹。福建路遠在東南,絕無設立安撫使之必要。況且,趙元昊那廝蠢蠢欲動,我朝用兵之處,恐在陝西,不在福建。”
此處的趙元昊,實際上是李元昊。但宋朝賜他國姓,叫起來自然是趙元昊。
至於李諮所說的蠢蠢欲動,說的是李元昊創製西夏文字,雖然是以漢字筆畫為基礎的文字,但形式上已經有很大不同。
自秦始皇橫掃六合以來,文字統一作為文化認同的基礎就倍受統治者重視。別創文字、別立官署,幾乎就是明確的反叛信號
所以,大宋朝廷的有識之士們,早對李元昊的行為有所預料。至於無識之士們,那就……
當然,李諮並不是有識之士。他之所以會注意到西夏的情況,跟他最近結交的一位先生有關。
隻可惜那位先生不在身邊,否則他就不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果然,蔡齊立刻站出來反駁道:“陛下,醇之發迴來的奏折說明,那道光幕可以往來自如。如同城門一般。而且,李寧說通過拿到城門叫做穿越,倒剛好符合穿越城門的意思。”
“那又如何?”李諮有些不滿。這貨跳出來明顯是反駁自己,卻又在這裏羅裏吧嗦,叫人好不心煩。
趙禎不滿的皺了皺眉,不過好脾氣的他最終還是笑道:“李卿莫急。不如聽朕跟你分析一下。如果光幕能往來穿梭如城門一般,那就相當於在大宋和賊軍之國中間設立了一座關隘。所以,李寧才主張要將其控製下來。這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李諮趕緊躬身謝罪道:“是臣愚鈍!”
趙禎擺擺手示意無妨,又問蔡齊道:“子思,你接下是不是要說,有這樣的賊軍為鄰,加強福建路的防禦理所當然?”
“陛下英明。總不能讓福建路程為今後的掣肘。畢竟陝西那邊實在是……”
“朕知道了。”趙禎頷首示意,又看了一眼李諮,見他麵色緩和許多,因而笑道:“聽說仲詢最近結識了一位伯雅先生,不知此事你可曾與他講起過?”
李諮嚇得一個哆嗦。
他現在終於知道,皇帝是在對誰不滿了。
但他沒有說這方麵的事情,而是恭敬地迴答道:
“臣迴去之後就立刻向他請教。如果僥幸得到妙策,一定迴來稟奏陛下。”
“好!”趙禎撫掌輕笑,但轉瞬就變了臉色,叮囑道,“不過,可不要告訴別人,以免有害物議。”
李諮又嚇了一跳。皇帝這是在說,光幕的事情現在還不能外傳。
看來,皇帝想的還是海晏河清,以及海晏河清背後的後世評價。
這個,李諮也是想要的。
因此他優雅從容地拱手一禮,口稱:“臣記下了!”
蔡齊在一旁偷笑,他看出了皇帝對李諮打壓。
但他很快就發現,其實皇帝早有成算,隻聽這位九五之尊順勢說道:“既然不便講與外人。那安撫使的事情也就先放下吧,省的朝野猜來猜去。不過,有情況總是要解決的。既然有不知名的賊人犯境,姑且先設立個招討經略使吧。人選也不用爭了。下詔給龐籍,命他不用進京當什麽侍禦史知雜事了,原地升官,做個經略去吧。”
蔡齊還能說什麽?隻得稱頌道:“陛下聖明!”
這個皇帝確實聖明。後世有人評價道:“除了當皇帝,也就書法還能拿得出手,其他啥都不會。”
隻可惜,淹死的都是會水的,太會做皇帝的人,終有一天會陷入這種遊戲的窠臼。一旦視野受到限製,那麽出現致命的紕漏就隻是時間問題。
此時的李寧還不知道皇帝的難處,而且也沒那個時間思慮此事。
因為他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忙活——在奏折發出之後的二十天,以及等待迴複的另外二十天裏,這種忙碌沒有間斷。
至於因何忙碌,則緣起於他對光幕的認識——跨越兩個時空光幕,能夠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改變?這是一個龐籍無法立即想明白的問題。
所以,兩人的第一場戰後交流,就顯得格外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