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將一聽有破敵良機,個個磨拳擦掌,爭先恐後地請戰,武安國更是當仁不讓。
郭嘉展開一幅地圖,“從臨淄要撤軍迴冀州,隻有兩條路,一是從西南的曆城渡過黃河,經過平原迴安平。另一路是從西北的樂安渡黃河進入渤海郡,再到博陵。袁譚為了安全,肯定是兩路同時撤!”
看完地圖,郭嘉拿出一支令箭。
“武安國,命你率領五千兵馬埋伏在章丘一帶,阻斷西南通道,將這一路袁軍殲滅!”
“諾!”武安國高聲應答,雙手接過令箭。
“牽招,令你率領五千兵馬,埋伏在蕭山,等到從北線迴撤的袁軍到來時,放過其先頭軍隊,劫下他們的糧草輜重。若是袁軍迴軍進行反擊,則一把火全部燒掉,若是袁軍逃走,則不予理睬,將糧草押送迴臨淄。”
“諾!”
“高順,安縣以南五十裏處有一樹林,樹木茂盛,林前有一大道,是唯一通往黃河渡口之路,令你率領一萬兵馬,包括你的三千陷陣營,埋伏在樹林之中,等袁軍到來之時,突然殺出,必然會大獲全勝!”
“諾!”
“韓勇,令你率領三千兵馬,收攏各處袁軍敗兵。”
“諾!”
“眾將今天晚上悄悄出城,不要讓城中和城外的袁軍發覺,估計袁紹的軍令還需兩三天才能到,這幾天我會多安排些巡邏的軍士,要造成大軍仍在的假象。”
“諾!”
一萬五千大軍半夜悄悄離開,城中的辛氏兄弟和城外的朱靈沒有絲毫覺察到,因為他們兩軍在這裏對峙的時間長了,每天都是如此,況且在郭嘉的安排下,巡邏的兵士與以往一樣,日夜都有三千兵士。
郭嘉估計得沒錯,三天後,袁紹的撤軍令才傳到了臨淄城。
袁譚接到父親袁紹的命令後非常高興,趕緊派人去請辛評和辛毗。
在臨淄這些天,雖然郭嘉幾乎沒有攻城,可是袁譚心裏不踏實呀!說穿了,是上對守住臨淄沒有一點信心。當初還有半個青州時,他是雄心勃勃,自已的麾下要兵有兵,要將有將,還有辛氏兄弟這樣的智謀之士輔佐,不但對守住這半個青州有信心,而且還在想著能夠擊敗郭嘉,順勢全取青州。到那時,他的功績,可就不是袁尚所能比的。
袁紹有三個兒子,最喜歡的就是三子袁尚,這個人皆盡知。開始袁譚還沒有什麽感覺,可是自從父親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後被封為了齊王,袁譚動心思了。若是自己再不做點什麽,將來這個王位還真就說不準成了袁尚的了。
可是沒想到,僅僅一個武安國,就攻城拔寨,勢不可擋,許多縣令和官員是紛紛投降。最後還是辛毗當機立斷,收縮防守,將所有兵力都收到臨淄城,與郭嘉進行決戰,才穩住了敗勢。
然而不久之後,幽州失利,蔣奇、高幹、田豐都死了,袁譚有些害怕了,這長久下去,臨淄必定會失。到那時,就算他不死,逃迴父親身邊,恐怕也會失去父親的信任,與王位繼承無緣了。
正在這時,父親的命令來了,讓他放棄青州,撤兵迴冀州,他怎能不興奮呢?他不關心戰局,他隻想到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父親讓他撤迴去,說明他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呀!父親很在乎他,袁尚再受寵,可必定他才是長子呀!
“大公子,你找我們。”辛評和辛毗同時進來。
“仲治先生,佐治先生,父親來了命令,讓我們撤迴冀州,與父親合兵一處,再和洛陽軍進行決戰!”袁譚一邊說,一邊將袁紹的命令遞給了辛氏兄弟。
兩人看完命令之後,表情卻各不相同。
辛評長舒了一口氣,仿佛懸在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了地,而辛毗卻緊皺著眉頭。
“怎麽,佐治先生,您難道覺得不妥?”看到辛毗的表情,袁譚有些奇怪。
在洛陽王丁偉,奉詔討伐齊王袁紹剛開始時,辛氏兄弟就曾建議,讓大軍主動放棄青州,北撤冀州進行決戰。因為青州孤懸在外,又隔著黃河,與冀州無法唿應,肯定守不住,再堅守隻是白白浪費兵力。隻不過當時袁譚還有其他想法,又沒有父親的命令,因此並沒有考慮辛氏兄弟的意見。
可是現在父親的命令來了,辛評顯然是非常讚同的,但從辛毗的表情來看,似乎卻有疑慮。
“大公子,撤往冀州,總體來說是對的,隻是……”辛毗依舊是眉頭緊鎖。
“隻是什麽?”袁譚急問。
“若是大戰之初撤走,非常容易。要是在十幾天之前,洛陽王丁偉生死不明時撤兵,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在,恐怕城外的郭嘉不會讓我們這樣輕易撤走吧。”
“這個……”聽到辛毗的話,袁譚也感到事情沒那麽簡單。
“大公子,佐治說得雖然在理,但隻要我們計劃的詳細一些,還是可以安全撤迴的。”辛評沒有那麽悲觀。
“仲治先生可有妙策?”袁譚聽了辛評的話,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我們可以兵分兩路,分別從南邊的曆城和北邊的樂安,渡黃河進入冀州,曆城較近,而我們在這一路卻安排比較少的兵力,以吸引郭嘉的注意力。然後大軍立刻北上,從樂安渡過黃河。”辛評侃侃而談。
“仲治先生真是妙計呀!如此一來,郭嘉就攔不住我們了。”袁譚聽了辛評的話之後大喜,“佐治先生以為如何?”
“兄長之法可行。”辛毗點了點頭,“大公子,事不遲疑,我們要立刻安排,今晚就動身!”
“今晚就動身?”袁譚有些疑惑,“是不是有些倉促?”
他們在青州已經多年,雖然家眷早已經去了廣宗,但是都有許多財物,現在要全部撤走,這半天時間收拾的確是倉促了些。
“大公子,兵貴神速,不能帶走的東西就不要帶了,我們不能給郭嘉留太多的準備時間,否則將會釀成大禍!”
“那好,傳令淳於瓊和朱靈馬上到府中議事!”
“諾!”
郭嘉展開一幅地圖,“從臨淄要撤軍迴冀州,隻有兩條路,一是從西南的曆城渡過黃河,經過平原迴安平。另一路是從西北的樂安渡黃河進入渤海郡,再到博陵。袁譚為了安全,肯定是兩路同時撤!”
看完地圖,郭嘉拿出一支令箭。
“武安國,命你率領五千兵馬埋伏在章丘一帶,阻斷西南通道,將這一路袁軍殲滅!”
“諾!”武安國高聲應答,雙手接過令箭。
“牽招,令你率領五千兵馬,埋伏在蕭山,等到從北線迴撤的袁軍到來時,放過其先頭軍隊,劫下他們的糧草輜重。若是袁軍迴軍進行反擊,則一把火全部燒掉,若是袁軍逃走,則不予理睬,將糧草押送迴臨淄。”
“諾!”
“高順,安縣以南五十裏處有一樹林,樹木茂盛,林前有一大道,是唯一通往黃河渡口之路,令你率領一萬兵馬,包括你的三千陷陣營,埋伏在樹林之中,等袁軍到來之時,突然殺出,必然會大獲全勝!”
“諾!”
“韓勇,令你率領三千兵馬,收攏各處袁軍敗兵。”
“諾!”
“眾將今天晚上悄悄出城,不要讓城中和城外的袁軍發覺,估計袁紹的軍令還需兩三天才能到,這幾天我會多安排些巡邏的軍士,要造成大軍仍在的假象。”
“諾!”
一萬五千大軍半夜悄悄離開,城中的辛氏兄弟和城外的朱靈沒有絲毫覺察到,因為他們兩軍在這裏對峙的時間長了,每天都是如此,況且在郭嘉的安排下,巡邏的兵士與以往一樣,日夜都有三千兵士。
郭嘉估計得沒錯,三天後,袁紹的撤軍令才傳到了臨淄城。
袁譚接到父親袁紹的命令後非常高興,趕緊派人去請辛評和辛毗。
在臨淄這些天,雖然郭嘉幾乎沒有攻城,可是袁譚心裏不踏實呀!說穿了,是上對守住臨淄沒有一點信心。當初還有半個青州時,他是雄心勃勃,自已的麾下要兵有兵,要將有將,還有辛氏兄弟這樣的智謀之士輔佐,不但對守住這半個青州有信心,而且還在想著能夠擊敗郭嘉,順勢全取青州。到那時,他的功績,可就不是袁尚所能比的。
袁紹有三個兒子,最喜歡的就是三子袁尚,這個人皆盡知。開始袁譚還沒有什麽感覺,可是自從父親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後被封為了齊王,袁譚動心思了。若是自己再不做點什麽,將來這個王位還真就說不準成了袁尚的了。
可是沒想到,僅僅一個武安國,就攻城拔寨,勢不可擋,許多縣令和官員是紛紛投降。最後還是辛毗當機立斷,收縮防守,將所有兵力都收到臨淄城,與郭嘉進行決戰,才穩住了敗勢。
然而不久之後,幽州失利,蔣奇、高幹、田豐都死了,袁譚有些害怕了,這長久下去,臨淄必定會失。到那時,就算他不死,逃迴父親身邊,恐怕也會失去父親的信任,與王位繼承無緣了。
正在這時,父親的命令來了,讓他放棄青州,撤兵迴冀州,他怎能不興奮呢?他不關心戰局,他隻想到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父親讓他撤迴去,說明他在父親心目中的地位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呀!父親很在乎他,袁尚再受寵,可必定他才是長子呀!
“大公子,你找我們。”辛評和辛毗同時進來。
“仲治先生,佐治先生,父親來了命令,讓我們撤迴冀州,與父親合兵一處,再和洛陽軍進行決戰!”袁譚一邊說,一邊將袁紹的命令遞給了辛氏兄弟。
兩人看完命令之後,表情卻各不相同。
辛評長舒了一口氣,仿佛懸在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了地,而辛毗卻緊皺著眉頭。
“怎麽,佐治先生,您難道覺得不妥?”看到辛毗的表情,袁譚有些奇怪。
在洛陽王丁偉,奉詔討伐齊王袁紹剛開始時,辛氏兄弟就曾建議,讓大軍主動放棄青州,北撤冀州進行決戰。因為青州孤懸在外,又隔著黃河,與冀州無法唿應,肯定守不住,再堅守隻是白白浪費兵力。隻不過當時袁譚還有其他想法,又沒有父親的命令,因此並沒有考慮辛氏兄弟的意見。
可是現在父親的命令來了,辛評顯然是非常讚同的,但從辛毗的表情來看,似乎卻有疑慮。
“大公子,撤往冀州,總體來說是對的,隻是……”辛毗依舊是眉頭緊鎖。
“隻是什麽?”袁譚急問。
“若是大戰之初撤走,非常容易。要是在十幾天之前,洛陽王丁偉生死不明時撤兵,也是可以的,但是現在,恐怕城外的郭嘉不會讓我們這樣輕易撤走吧。”
“這個……”聽到辛毗的話,袁譚也感到事情沒那麽簡單。
“大公子,佐治說得雖然在理,但隻要我們計劃的詳細一些,還是可以安全撤迴的。”辛評沒有那麽悲觀。
“仲治先生可有妙策?”袁譚聽了辛評的話,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我們可以兵分兩路,分別從南邊的曆城和北邊的樂安,渡黃河進入冀州,曆城較近,而我們在這一路卻安排比較少的兵力,以吸引郭嘉的注意力。然後大軍立刻北上,從樂安渡過黃河。”辛評侃侃而談。
“仲治先生真是妙計呀!如此一來,郭嘉就攔不住我們了。”袁譚聽了辛評的話之後大喜,“佐治先生以為如何?”
“兄長之法可行。”辛毗點了點頭,“大公子,事不遲疑,我們要立刻安排,今晚就動身!”
“今晚就動身?”袁譚有些疑惑,“是不是有些倉促?”
他們在青州已經多年,雖然家眷早已經去了廣宗,但是都有許多財物,現在要全部撤走,這半天時間收拾的確是倉促了些。
“大公子,兵貴神速,不能帶走的東西就不要帶了,我們不能給郭嘉留太多的準備時間,否則將會釀成大禍!”
“那好,傳令淳於瓊和朱靈馬上到府中議事!”
“諾!”